首先,从整体上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逐步深入,我国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本次报告显示,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平均指数为66.66,比上一届增长6.15%。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9个城市进入“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其中分数达到80的城市有32个,较上一届27个城市增长18.5%。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城市慈善事业无论是在均衡发展还是在探索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从分项指标看,社会捐赠、志愿服务、慈善组织、慈善经济贡献、政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城市慈善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一是城市社会捐赠大幅增长。参与《第三届全国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调查》的294个城市的2013年的社会捐赠总额达到537亿元,占全国捐赠总额的54.3%,比2011年的25%,有了明显的增长。这首先得益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同时,各地慈善主管部门对社会捐赠统计工作的加强也使得我们能更为准确地呈现城市捐赠的实际情况。
二是城市志愿服务日趋活跃。报告显示,样本城市志愿服务平均参与率达到4.62%,比2010年上涨了0.52%。样本城市注册志愿者人数2013年达到3236.10万人,志愿者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9.9亿小时,相当于47.64万全职人员一年的工作时间。如果将志愿服务作为私人捐赠的重要形式加以量化,我们可以换算一下。如果将时薪定为10元/小时,那么2013年,样本城市志愿者服务价值高达99.10亿元,无疑志愿服务可以看做重要的慈善资源之一。
三是在慈善组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2013年样本城市慈善组织数量为26.95万个,每万人平均社会组织数量达到3.8个。得益于我国慈善组织基数较小和近年来各地政府对降低组织注册门槛,加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慈善组织数量的迅速发展。与2010年相比,样本城市每万人人均社会组织数量也从3.05个上升的3.8个。在质量方面,慈善组织专业性有所提高,部分基金会转型专业的项目资助型基金会,基层慈善组织增多,下沉社区发掘公众需求。
四是慈善事业对于城市经济贡献度明显提高。现代慈善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慈善事业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奉献和付出,不仅是对困难群体需求的回应,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者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视。本届城市慈善调查活动中,我们创新性地将城市中的公益慈善活动对城市的经济贡献纳入到统计范围,我们使用了“社会组织增加值”这个概念。根据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2%。2013年,106个样本城市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05.33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1.87%,占样本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0.10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212%。虽然从比例上看,慈善事业对经济活动和就业贡献度仍然较小,但也意味着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支特殊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深入发掘。
五是政府支持力度稳步上升。由于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逐步转变,对慈善事业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也逐渐加强,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稳步上升。超过七成样本城市在民政局设立慈善职能处室,但部分慈善城市的慈善职能处室仅履行基本行政职能,并开展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工作。部分城市政府开始探索以设立平台,增强对慈善组织的了解和交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事项和政府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服务事项转移给慈善组织承担。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由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据统计,样本城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共支出88.8亿元,政府购买占社会组织收入的3.81%。
六是城市慈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慈善意识的增强不仅需要城市文化的铺垫,也需要舆论的引导与理念的宣传。2012-2013年度,8成以上的样本城市都很重视媒体的引导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众多媒体的宣传,加强大众对发展慈善事业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同时注重社会宣传效果,采用灵活多样形式,更接地气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部分城市已经整合慈善平台,搭建公益孵化园区,政府角色转变为监督者、扶助者,推动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公开、透明。
最后,地域上来看,东部城市领先全国,西部城市异军突起。报告显示,在百强榜中有60%的城市来自东部地区,但西部城市慈善事业发展发展迅猛,平均指数达到62.70,超过了中部城市的57.70,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部城市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范围内打造慈善城市,将慈善事业融合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
在报告撰写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为城市慈善事业取得的进步感到欣喜和鼓舞,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方向。
一是要研究慈善组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社会组织作为主体之一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捐助施救外,如何帮助整个城市或者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既能引导公众自治,自我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平衡各方的需求,协商解决矛盾。在《报告》中,我们看到,慈善组织已经开始关注社区——市民居住生活的最小单元。慈善组织是否可以在社区营造方面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家门,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社区的问题和补充提供公共产品,从而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型?我们将进步的关注和研究。
二是要研究慈善事业的经济贡献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也发现各地对慈善事业的经济作用并不了解,很多城市的慈善主管部门之前并不了解社会组织增加值这一概念。在现代慈善理念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有研究显示,在美国,慈善及周边产业对经济活动的贡献能够达到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美国近10%的就业岗位。随着,“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耐心资本”、“慈善产业园区”等经济领域与慈善事业混搭词语的跨界混搭,我们接下来也会以区域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慈善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