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勇争先 谱写美丽滁州新篇章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 ,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改革开放后的滁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的五年,滁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奋进、好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冲进了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上升势头好、发展环境好、精神状态好、政治生态好的良好局面。刚刚结束的市第六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美好蓝图。未来的五年,滁州将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冲刺第三”“四个翻番”“六个提升”奋斗目标,闯出新路争当先锋,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美丽滁州谱写新篇!
多项指标争先进位。2011年-2015年,滁州全市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增速连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相继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从全省第七上升至第四,生产总值从全省第六上升至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第八上升到第五。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五年累计引进境内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500亿元,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一五”时期的4.8倍。
一批工作走在前列。滁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中国农民歌会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文化体制改革获全国表彰。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入选人数均居全省前列,道德信贷工程成为全国道德领域唯一创新范例。基层医改、群众文化体育、基层综治维稳、依法行政等多项工作走在前列,受到省级或国家级表彰。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06亿元、614亿元、1457亿元、23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2.2倍、2倍、2.54倍。进出口总额从9.1亿美元增加到20.5亿美元,增长1.3倍。人民币存款余额从776亿元增加到1666亿元,增长1.2倍。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滁州主城区五年实施重点项目700多个,完成投资超千亿元,建成区由60平方公里扩大到83平方公里,集聚人口70万人。 “131”组团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六个县城新城区建设全面拉开,凤阳、定远、明光、来安政务新区气象新、形象美。已建成美丽乡村128个。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省“一证一号”营业执照、不动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4个第一证在滁州颁发。定远县基层医改、天长市公立医院改革等在全国创出经验。连续实施八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政务服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滁州被国务院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合作,加入合肥经济圈,成为全国唯一“双圈”城市。
民生水平显著改善。滁州实施33项民生工程,民生支出5年累计超千亿元,年均增长21.9%。201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168和10070元,五年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和1.5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农村转移就业48万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5万套,改造棚户区9.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万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分别提高114%和132%,5年脱贫8.3万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滁州认真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省市级率先出台容错纠错办法。加强基层党建,建立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23”工程。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改善。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意见,首创对乡镇巡察。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了正风反腐促发展的滁州样本。“冲刺第三”: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继续前进、争先进位,推动经济总量向全省第三冲刺。
“四个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争先,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六个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记者秦腔 通讯员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