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几年饱受腰痛、腿痛这些顽疾的折腾,但徐文荣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位于横店都督南街233号的横店四共委办公室里。一年365天,只要在横店,这位84岁的老人每天都保持着“80后”的工作状态。
23日是中秋假期,上午9时,徐文荣和往常一样准时走进办公室。“我今天要和一些设计师谈军民融合项目的事。”他告诉记者,这个军民融合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已经差不多完工,明年6月底前要完成布景。这个项目将建成一个少年中国城,里面有许多适合青少年的海陆空体验式内容。
其间,医生隔一两个小时就进来给他量血压,提醒他少说话,免得血压升高。但一进入工作状态,徐文荣可以说上三四个小时不停歇,这精力让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我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治病。”徐文荣打趣道。这位被誉为“农民代言人”的八旬老人,是我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乡镇企业家,也是至今仍活跃在创业舞台上的少数第一代著名企业家之一。
他紧扣时代脉搏
创业与改革同步
徐文荣的这一辈子可以说是由一个个梦想串联起来的。他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节奏同频,与“中国梦”紧紧相连。
横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上世纪70年代,刚刚上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向农民作出的承诺是:“苦干一年,实现一稀(粥)两干(饭),饭后一个水果”。当时就有农民在台下调侃:“还有这么好的日子?那不是天堂么?”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徐文荣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他发挥异于常人的经济思维,兴办小五金厂、粮食加工厂,组织木匠、泥水匠等手工艺人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横店的粮食年亩产由700斤提高到1500斤,农民收入由每个人工分两毛七分增长到七毛六分钱,百姓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徐文荣的梦想从来都不是他个人的梦想,他的梦想总是代表着农民这个中国最广泛的群体。“我是农民的代言人”,这是他的口头禅。
“吃的是油,穿的是绸,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横店农民在填饱肚子后有了更高的目标。1975年,迈入不惑之年的徐文荣开始创办横店缫丝厂。投产第一年,净赚7.6万元,超过了全公社的农业税。
在那之后,徐文荣带领横店百姓先后创办过七八百家工厂。横店工业的每一次转型都与徐文荣深刻领会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对市场经济敏锐的嗅觉息息相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浙江缫丝厂多了起来。徐文荣在工厂领导无一人支持他的情况下将丝厂转型为针织厂,头年利润就超过百万元。1980年,在横店形成“针织一条街”的时候,徐文荣出其不意,邀请在外乡贤——陕西宝鸡4390厂工程师李国宁,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横店磁性材料厂。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徐文荣提出了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横店工业公司应运成立。三年后,横店的工业产值就达到了1.1亿元,成为浙中地区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
1984年政企分开后,借助国家的利好政策,横店的乡镇企业进入了发展黄金时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徐文荣作出了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上世纪九十年代,横店集团成立以后,徐文荣又提出了“非高科技项目”不上的原则。今天的横店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标杆企业,旗下拥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去年横店集团实现营收733亿元,上缴税收43.8亿元。
经过四十年发展,横店人民在徐文荣的带领下,早已把“两干一稀,中午吃水果”这样的“天堂”标准,甩得不见踪迹。
他是农民代言人
坚守“四共”价值观
“中国农村风云人物”、“中国三农之父”、中央党校“中国三农问题特邀研究员”,徐文荣的许多荣誉都和“三农”有关。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曾经说过:“横店的发展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在这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聚焦了“三农”问题。因此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徐文荣总是在第一时间解读、分析、研判,还要召集横店全镇各村的全体村干部一起学习。在徐文荣创业的四十年历程里,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横店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一直是他工作的主旨和中心。
“横店集团不同于一般的城市企业,集团的根基在于农村,集团的员工也大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所以我提出,横店集团的发展使命就是要带领农民致富,改变横店落后面貌。”徐文荣说。
在1975年徐文荣带头创办第一家缫丝厂时,就有238名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工厂当起了工人。如今横店的普通百姓人家里,在横店集团下属工业企业上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徐文荣在横店工业发展到黄金时期后也意识到,仍有相当多的横店农民因为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进不了工厂。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之后,一大批新型服务业随之兴起,吸纳的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在横店一些村,已经形成了家家开民宿、户户搞旅游、人人有钱赚的发展态势。“我常说横店的就业率是100%,因为在横店除了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老人和小孩都有机会参与到影视文化产业当中去。”徐文荣说得没错。横店五官塘村普通的六旬农妇张美娥本是一名普通的群演,一天报酬150元。自从参与拍摄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记》后爆红,片酬曾经高达几十万元。
徐文荣常常说,横店集团创造的财富不是他个人的,更不是徐氏家族的。他确实是这么做的。1999年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对集团公司、下属子集团、子公司进行全面公司制改造。国内有些知名经济专家劝徐文荣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横店集团彻底量化,说白了就是股份制、私有化。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当时如果集团量化的话,他的个人资产就超过10亿元了。徐文荣干脆地回答了两个字:“不行!”他提出了“社团经济”的模式,就是说横店集团属于全体员工共有,但员工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集团资产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团来管理经营。徐文荣进一步提出了“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宗旨。2001年,徐文荣退出横店集团管理层之后开始二次创业,他成立了“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联合横店社会力量,协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这些年,横店四共委先后建起了14个影视拍摄基地,后来都移交给了横店集团管理。
他不做亿万富豪
要做社会企业家
创业四十多年来,徐文荣获得过无数荣誉,也有数不清的头衔,只有一样头衔,他是坚决拒绝的,而且他也坚决反对自己的子女戴上这样的头衔,那就是“亿万富豪”。
早在2000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中国十强富豪榜”,徐文荣就被列在第八位。他事后找到胡润说:“横店是独一无二的社团经济,横店的财富是横店老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不是我徐文荣个人的,如果计算横店的财富,那绝不止榜单上那个数字,如果说是我个人,那我绝对没有那么多钱。”
回顾横店集团40年发展历程,徐文荣在创业过程中一直以推动横店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发展,解决横店“三农”问题为己任,坚持“企业办社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横店集团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办了医院、幼儿园、高中和大学。近几年,横店集团还斥巨资进行了配套项目建设,目前横店通用机场已经实现通航首飞,杭温高铁等项目也在建设中。
2018年,由中央多个部门联合组织调查的“横店幸福指数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横店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4万元,住房、医疗、保险保障等指标和满意度显示,横店已经基本达到现代化程度水平,横店人很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占90%以上。
他造好一座城
又把梦想投入一座园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文荣就提出了“开发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思路,在横店办起了文化村等项目,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契机发生在1996年。为支持导演谢晋拍摄的《鸦片战争》,横店集团以3个月的非常速度建起了占地300多亩的“十九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徐文荣因此提出了“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理念,创造性地将影视拍摄于发展旅游嫁接,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此后20多年,横店集团投资数百亿元,陆续兴建了明清宫苑、秦王宫等28个影视拍摄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影视拍摄实景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
造好一座城,徐文荣已经年逾古稀,照理早就该颐养天年了。2012年,中央提出了“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怀揣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徐文荣亲任总策划、总指挥,横店圆明新园项目正式启动。那一年,他已经78岁。
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只在乎自己怎么干。徐文荣一直都是这股子倔脾气。造横店影视城的时候,很多人笑话他,就算造好了谁会来横店这个不通高速、不通铁路、没有机场的穷山村旅游?造圆明新园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笑话他异想天开。银行不放贷,他就自募资金;谁都没见过圆明园没毁之前的模样,他就自己一张张收集图纸。在圆明新园建造的这几年,只要不出差,徐文荣每天都要巡视一遍工地,细致到一个房间里花瓶的摆放他都要亲自研究一番。
在他的带领下,横店四共委自筹资金300亿元,开山挖坡,造景修路,在北京圆明园被毁155周年的2015年,横店圆明新园首期四大景区全部建成开业,经过4年夜以继日的艰辛努力,这座由中国农民一手建造的圆明新园辉煌面世。“我建设圆明新园,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强大,看到中国农民的爱国。”徐文荣说。
现在,徐文荣正在忙着筹建中国最大的军民融合项目、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横店单轨交通等项目。他设想,再经过7年努力,到2025年,横店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50年,横店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0万元。
“圆明新园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梦想。”徐文荣曾经这样说。如今圆明新园已经建成,他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下来,他还有数不清的奇思妙想没有实现。正是因为胸怀正气、勇气和霸气,徐文荣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件事是他想做而做不成的。“水炸油条”是他数十年来“无中生有”出众多企业和项目的秘诀,办缫丝厂他借了2000元,造圆明新园时他借了2000万元,就办成了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
徐文荣说,爱国、爱党、爱人民是他干事业的强大动力。只要他活着,就会萌生出新的梦想,追梦的脚步也不会停下。
文/记者 史莹
图/作者 胡扬辉 杜翔 马赛 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