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古称豳州——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 120公里;该县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邻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夏末商初,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相继为侯国、公国。秦置漆县,汉设新平郡,西魏置豳州,唐改“豳”为“邠”,1964年改为彬县。县域版图形似一个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彬县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人杰地灵,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千古仁人周太王、崇文兴学范仲淹、刚正不阿王吉相等都曾在此谱写了辉煌,千古传颂。如今全县有人文景点2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境内有陕西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侍郎湖,及水帘洞、花果山、石龙窝等多处自然景观。踏上彬县这块沃土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景、时代风貌会使你陶醉;纯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彬县人民、乡土味十足的民俗文化会使你留连忘返。然而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记忆的还是彬州好人杨文荣。
第一次听到杨文荣名字是在彬县慈善协会,副会长胡尊礼与我初识时就讲了杨文荣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在大街上、乡村中我采访了一些群众,他们一提起杨文荣都说:“好人哦,这是个好人!”随口便能讲一段杨文荣的好人故事。通过初步采访了解得知:杨文荣、男、中共党员、生于1952年4月,彬县新堡子乡姚联村人,当过兵、打过铁、编过蓆、拉过大锯、干过瓦工、卖过苦力、吃过大苦、是位品尝过人间无尽辛酸却从不向命运屈服的汉子。现任陕西鑫德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咸阳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彬县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咸阳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2011年当选为咸阳市民营,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2005年被咸市政协评为履行委员职责先进个人、先进市政协委员。2007年度被咸阳市统战部等部门评为“长存杯”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2008年被咸阳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2007年度企业被陕西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先进企业”,2008年被中国产品质量监督协会授予“重质量守信用单位”,2009年度被中国质量信誉协会授予“诚实经营企业”,2012年又被文明办推选为中央文明网中国好人候选人。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道德与观察”栏目、《当代陕西》杂志、《各界导报》、《咸阳日报》、彬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初见杨文荣是在他的办公室,办公室很简陋,人很朴素、朴实、实在,给我第一印象是低调、求实、不张扬。从他的穿着和办公室的陈设上无论怎样也联系不到他已是一个资产上亿的房地产老板,他身上保持着普通农民的气质,骨子里透射着普通农民那种实在和淳厚。他的脸上布满岁月苍桑的痕迹,他不健谈更不善于谈说自己的辉煌,我想听他的辉煌创业史,他却向我讲述了自己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艰难历程,他怀着沉重心情回顾了几十年艰苦创业的旧事,讲者如诉如泣,听者潸然泪下。
一、贫苦家庭 走岀坚强好小伙
1952年4月杨文荣出生在彬县新堡子乡姚联村一孔土窑洞里,他一出生就泡进贫困和饥饿的苦水中,五十年代彬县还处在一穷二白的年代,距县城十几公里的姚联村更是封闭落后,人们早出晚归拼命劳作却难饱腹。打从记事起杨文荣没吃过饱饭,多病的父亲无力让全家吃饱,勤劳贤慧的母亲无论怎样苦苦劳作也无法改变贫困现状,贫苦生活在杨文荣幼小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贫困就像一块磨刀石悄悄地磨砺着杨文荣的心志。杨文荣的家在东南塬上,借坡挖就的两孔土窑洞伴随他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代。这是一个贫瘠的黄土山梁,靠天吃饭,祖祖辈辈为吃粮犯愁,吃水要到几里外山下泾河边挑,十几岁时瘦小的杨文荣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挽短了担钩去沟底河边挑水,因个子小中途经常会绊倒,杨文荣从不叫苦流泪,摔倒了拾起水桶再下到河边重挑。十二、三岁时他学会了编芦蓆,步行几十里去买芦苇,每当母亲看到瘦小的儿子扛着比自己体重重几倍的芦苇走回家时就会偷偷抹泪。破开的芦苇要用碌碡碾平后才能用,瘦小的杨文荣一人根本推不动碌碡,硬是和母亲一块拼尽全力推动碌碡才压碾完成,芦蓆偏织好后杨文荣又扛着走几十里去县城或集市上卖,在那个勒紧裤带高喊口号的年月里卖蓆也非易事,运气不好便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好在吉人天相,每逢危难他总会遇见好心人对他网开一面。至今杨文荣仍请晰地记得有次在市场卖蓆遇到检查,集市上卖东西的人闻风躲逃,一位好心的市管叔叔看到瘦小的杨文荣扛着大捆芦蓆跟着人群跑,心中十分酸痛说:“娃呀,你别跑,把蓆卖了早点回家。”这位好心市管叔叔了解了杨文荣的家境后,对这位要强的娃顿生同情、钦佩之心,为杨文荣卖蓆开了特别的绿灯;这件事终生印在杨文荣的心灵深处,他终生感激这位好心的市管叔叔。
由于生活困苦,少年时的杨文荣很瘦小,但他有颗坚强的心志,有敢向困难和命运挑战的精神,只要能为家庭减轻负担,无论多大的苦他都能吃,一个瘦小的少年为了吃口半饱的饭、挣几毛钱去学打铁,终日在炉火旁抡大锤。他还学过拉大锯,用瘦小的胳膊拉动那宽长的大锯,那可是成人才能承受的力气活啊。笔者为此动情,可杨文荣却说那时倒不觉苦,当拿到几块钱的工钱时心里很乐。其实最繁重、最危险的是跟大人伐树,瘦小的肩膀扛抬粗重的树干,大人们常为他捏着一把汗,但是为了吃饭,为了挣几毛钱杨文荣硬是挺了过来。本是花样的少年时代,应是充满幻想憧憬,天真好玩的岁月,可杨文荣因贫困而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尝尽生活的辛酸和艰辛,同时也磨练、造就了他勇于吃苦不向困难低头,敢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幼年的艰苦经历造就了一个能打硬仗,敢向艰难困苦冲锋的杨文荣;造就了一个不忘过去苦,懂得报恩的杨文荣;造就了一个有理想、敢向财富冲刺的杨文荣;造就了一个有善心、有孝心、有爱心、有奉献心的杨文荣。1970年12月,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杨文荣刚满18岁,他走出山梁、走出古彬州、走到祖国大西北,走进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踏上军旅之路。
二、辛酸人生 练就刚强铁性格
是金子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闪光,杨文荣在家是好儿子在村中是好青年,在部队依然是位好战士。在军营的三年中他年年受表扬、受嘉奖,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连队团支部书记,深得连队首长的赏识。然而家中的贫困一直牵着杨文荣的心,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牵念家乡,担心父亲病弱的身体,担心家中是否又断了粮,担心家中油盐没着落。在他当兵的第一年父亲病逝,母亲为了使杨文荣安心工作没有告诉他,这也成为杨文荣的终生遗憾。杨文荣的家乡太贫穷了,他的家中太贫困了,这一严酷现实成为他军旅梦想的障碍,父亲病逝后家中没了頂梁柱,弟弟年幼多病,家中太需要他撑挑大梁,太需要他来遮挡风雨。1973年底杨文荣满怀对家乡贫困现状的牵挂,离开军营回到自己的穷窝——姚联村,从此,他立志改变家庭的贫困和家乡的落后面貌。
自古英杰多磨难,回到故乡,摆在杨文荣面前的是荆棘和坎坷,比他想象的还要难,家乡的贫困、家庭的困苦让他感到孤独、无耐和失落,面对贫穷和落后他感到势单力薄,感到压抑。然而贫困中摔打出的杨文荣又经过三年军旅生活,意志更坚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更成熟,脚踏实地,默黙地在故乡做那寻常人所做的事。他以积极分子的身份到公社当一名临干,每月28元钱,若单身一人28元钱还可以,可一家数口仅凭这28元钱的确是杯水车薪,生活的重担压得杨文荣快要喘不过气了。
1976年杨文荣被招入彬县建筑公司,成为一名建筑工人每月工资33元钱,每月30斤粮,当时让杨文荣兴奋了好长时间,多了5元钱就够全家一月的油盐花用。所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一直干了八年,这八年是杨文荣感慨最多的八年、吃苦最多的八年、精神上收益最多的八年,也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八年。
在建筑公司八年里,杨文荣与众不同,他干活很卖力人所共知,可身材魁梧的他每天一斤粮只是个半饱,冬天光身子穿件军棉袄,夏天干脆光膀子,别人穿背心、套衬衣,可他得省下钱作家用。搬砖是重活累活,一双手套两天就磨烂了,杨文荣的双手磨得见红肉,钻心的痛,可就是没钱买手套,虽说一双手套仅仅几毛钱,可杨文荣家中需要花钱的急事紧事太多了,母亲常年体弱多病,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看病吃药牵着全家人的心,弟弟虽然在煤矿上班,但也是常年被病痛折磨,生活仍需杨文荣贴补……杨文荣不得不隔三差五徒步160多里路去外县买黑市粮,33元的工资实在是捉襟见肘。
那个年代建筑公司的生活条件很苦,晚上两三个人挤一张单人床,至今每谈及这段生活杨文荣眼眶就湿润。对杨文荣来说吃苦受累早已习以为常,但他有一颗不甘永居人下,敢与命运抗争的心,在做普工的同时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请教学习瓦工技术,正班时都是老师傅操作,中午别人休息他不歇练砌砖,下午下班后他还要再练一会,他的坚韧劲赢得老师傅的赞赏,一位技术好的师傅收他为徒,经过三年的艰苦磨练杨文荣成为一个出色的瓦工。
成为瓦工技师后杨文荣学习钻研建筑知识的劲头更大,建筑工人干的都是体力活,白天累了一天晚上疲惫的工友们早早就进入梦乡,可杨文荣却悄悄躲在宿舍一角学习,遇到看不懂的图纸或不明白的问题第二天问老师傅、技术员,看到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一位老师傅感慨地说:“这小伙日后能成大事……”。这种勤学习惯杨文荣持续多年,最终自学获得建筑工程师职称,为他后来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绝处求生 一把瓦刀闯天下
中国有句俗话:“戏到好处完,绳到细处断,”1983年腊月正当杨文荣在县建筑公司干的很不错时,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因故离开了建筑公司。回家时他只带着当月工资30元钱,也是他家全部财富,再二十多天就要过春节了,全家五、六口人这30元钱咋过年哪,妻子愁得落了泪,杨文荣情绪低沉,陷入了迷茫,然而历经坎坷的他岂能向命运低头,三天后他提着工具包,穿着多年来一直不离身的军棉袄,带了十几个玉米面馍悄悄离开了家。
杨文荣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下山梁、走进彬县县城、走进他的师傅家。他的师傅当初看好杨文荣的为人德品才收了这个徒弟,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很准,这个徒弟不会久居人下,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当看到自己的徒弟情绪低沉走进家门时,心中也很酸痛,递过一杯热茶后说:“小杨啊,天无绝人之路,凭你这身手艺和人品不愁没饭吃”。在师家聊了一会师傅说:“走,和我去邮电局。”邮电局修300米花墙正要找工匠,杨文荣和师傅见了邮电局领导,以每米2元钱(标准价是每米5元)工费谈好了修花墙的小工程。第二天一早杨文荣就开始了离开建筑公司后第一项工作,按常规一个技工两个帮工,杨文荣心中只想早点干完活挣点钱过年,他一人干三人的活,累呀苦呀早已习惯。他离家时是悄然离去,三天后妻子还不见他回家着了慌,漫无目的的在县城四处寻觅,当寻到邮电局时远远就从军棉袄认出丈夫,当时杨文荣光身穿棉袄正在寒风中干活,汗水湿透棉袄直冒热气,妻子看到丈夫不要命的干活心中酸痛泣不成声,邮电局一位职工路过看到后觉得奇异,走过杨文荣身边时说:“那个女人哭的那么伤心,不知遇了啥事?”杨文荣回头一眼认出是自己的妻子,走上前二人相对都成了泪人。原本三人半月的工程杨文荣一人一周就完工了,工程质量完全合格邮局领导非常满意,当领到600元工钱时忠厚的杨文荣首先想到的是师傅,是师傅为自己找的挣钱活,吃水不忘挖井人,他走进师傅家向师傅奉上300元自己留了300元回家过年,这个年是他们家过的最温馨、最欢快的一个年,也是杨文荣有生以来过的最好、最舒心的一个年。
在这个温馨欢快的春节里,杨文荣想了很多,从这600元的小工程中他发现了商机,他第一次惊喜,第一次感受到勤劳和智慧带给自己的快乐,他坚定了信念,他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出阳光大道。春节刚过杨文荣就提着工具包走进县城,开始踏上一把瓦刀闯天下的创业之路。在县城他四处打听找活,不论修修补补,不论脏累只要挣钱他都干,杨文荣为人厚道干活实诚工费公道,每干完一件活主人都很满意,慢慢地他在县城有了名气,单位、个人有啥活都愿找他干,他从小修补干到大修补,小工程干到大工程,由一人一把瓦刀发展到几十人的小工队。1984年杨文荣创建了新堡子乡建筑队,承包了县政府招待所的维修工程;县水厂改水工程;水厂水塔工程;接着又承包了炭店乡教学楼、龙高乡信用社营业所、龙高乡教学楼等几十项中大型建筑工程,不但自己走出了贫困还带动了乡镇经济,使一批人脱贫解决了温饱,走上了致富之路。
杨文荣是干大事业的人,有干大事业的胸怀和气质,凭诚信在彬县创出自己的品牌,凭自己的为人和德品在彬县打出了一片天地,他是永不自满的人,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满足,也不因小富而裹足不前,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眼界更宽阔、思路更超前、自我要求更高超;1986年杨文荣成立了博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自任总经理,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四、诚信为本 好人事业好前程
杨文荣爱学习肯钻研,观念新、意识超前。公司成立后科学管理,任人为贤,面向全社会招纳贤能之士,组建了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技术全面、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从而使“博达公司”成为彬县第一个规范化、能人多、有实力的民营公司,成为彬县城建和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诚信第一效益第二,宁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是杨文荣常讲的话。他坚持诚实做人,用诚信开道,凭着建合格工程、精品项目在彬县创出了名气。“博达公司”的足迹遍及彬县各个角落,建成了一系列优秀工程,为县域经济及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杨文荣讲:“事业成功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给了好政策,这就得了天时;地方政府、各级领导、人民群众信任我这就是地利;我以诚待人,诚信做事,有一个爱岗敬业的好班子,有一批诚实、肯吃苦的工人,这就是我的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我全有何愁事业不成,何愁征途艰险,何愁鲜花不为我铺满大道。”
勇者无畏、仁者无惧、善者无邪。1994年彬县东大街隘巷村转角楼待开发,这是一座6000多平米的楼,也是改革开放后彬县第一个商住开发楼,既要有建筑实力还须有资金,在当时可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同行们犹豫、观望。杨文荣毅然决然地签了这个单,成为彬县第一个搞房产开发、吃螃蟹的人。然而签约后杨文荣真的犯了难,这些年虽然风风火火地承包了不少工程,可欠款太多,收回的钱扣除了人员工资、成本后其实公司没有多少剩余资金,前期工作结束后公司的资金就用尽了。杨文荣陷入空前的绝境,来自社会上的嘲笑、讽刺、挖苦、压挤接踵而至,他整夜辗转难眠,曾多次半夜起来站在工地发呆、流泪。最终他还是挺了过来,凭借他的德品为人化解了资金困难,按期完工建成彬县第一座民营公司开发的商品楼,住户如期入住。“博达公司”渡过了难关,杨文荣也从房地产开发中赚得第一桶金,从此名声大振,创业路越走越宽广。
隘巷这一商品楼开发项目的成功为杨文荣房地产开发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坚定了他从事房地产开发事业的信心。随后又开发了天源小区、百姓家居、天源翠庭花园商住楼,由于他们的楼房的外型设计美观、居室布局科学合理、建筑质量优良而深受客户喜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年杨文荣又创建了陕西鑫德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开创更新、更大、更美的房地产事业。2008年杨文荣的鑫德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又开发了天源小区3号楼,同年又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开发了集商贸住宅一体的16层鸿运大厦,建成彬县第一座高层,为彬县城建由低层向高层发展带了个好头。2012年里正在施工建设,占地16亩,总投资6500万元的天源翠庭花园商住小区年底前可全部交付使用。正在着手办理,占地21亩,投资1亿元的天源翠湖商住小区年内既可动工。2006年以来杨文荣和他的公司共开发建成商住楼30多万平米,为彬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杨文荣从部队复员回家至今将近40年,这些年中杨文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几易其职,变换了无数次工作、工种,始终不变的是他的为人、他的德品、他的诚信。从公社临干到建筑公司瓦工,从一把瓦刀闯天下到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杨文荣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普通农民,始终保持着农民情结,每遇乡亲有事登门他都热情接待,永远忠厚待人处事。无论是搞建筑还是从事房地产开发,他始终用良心做事,凭良心施工,用诚信获取信誉,赢得人们的信任。他开发的项目件件合格,他开发的商住楼在彬县卖的最好,他对业主的承诺件件都能兑现,群众评价:“买杨文荣的房放心。”天道公平,好人好报,好人杨文荣富了、成功了。
五、富而有仁 心系公益献爱心
彬州好人杨文荣成功了、富了、荣耀了,成为彬县的新闻人物,他的事迹省、市、县新闻媒体进行过报道,中央电视台做过专题;他的创业经历,他的传奇故事,感动过许多人,激励过许多人。由一把瓦刀创天下到如今拥有数千万、近亿资产的民营公司董事长的杨文荣,应该是功成名就心满意足,应该自豪一下了,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一人独处时杨文荣就会想起过去那贫苦岁月,那艰难的岁月如同映电影一般在他脑海中展现,每当此刻他都暗自神伤。往事不堪回首,但这些往事在他脑海里的烙印的确太深太重了,他永远忘不了,回忆往事已成为一种习惯,他认为饱时不能忘饥时的难,富时不能忘贫时的苦,回忆过去能激励自己的创业意志,回忆贫困能提醒自己莫忘世上还有许多贫困家庭、贫穷人。杨文荣如今全家都住进县城宽厰的房子里,但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悄悄地回到故乡,蹬上山梁看一看让他辛酸的窑洞,看一看养育他的这块沃土。每当他站在窑洞前远望静静流淌的泾河时,心情就变的复杂:有酸、有辣、有苦、有甜,有痛苦的回忆,也有美好的向往。正因他这种不忘过去苦的情操和美德,激励了他的创业心,唤起了他的报恩心,唤起了他回报社会、救助贫困的慈善心。
杨文荣说:“我一个黄土梁破窑洞里走出的穷娃娃,凭着一把瓦刀两只手创天下,用汗水和忠厚换来财富,如今事业有成全靠党的好政策,全靠社会好环境,全靠那些穷弟兄的帮衬;饮水思源、我得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家乡姚联村新农村建设修水泥路他积极捐款;城关镇西大街、西沟村、刘家湾村修路他积极捐款;2008年他为慈善基金捐款1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09年青海玉树地震他都积极主动捐款;2011年他在彬县非公系统“爱心托起梦想”救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捐款10万元;累计捐款50多万元。
杨文荣意志坚强,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为人厚道不怕吃亏,他常说:“亏吃不穷,便宜占不富,独享富不幸福,帮贫助困其乐无穷,幸福无限。”他心地慈善见了可怜人就心软,见人贫困就生同情,遇人有难就见义勇为。彬县城关镇虎神沟村22岁的青年李宝亮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从小双腿不能直立行走,由于家贫买不起轮椅只好坐在自制的地轱辘上靠双手推地在巷道里转,杨文荣看到后很心酸,亲自去西安买了一辆最好的轮椅,同时买了一台电脑送到李宝亮家,对李宝亮说:“孩子、你还年轻,坐上轮椅多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会电脑网上世界更广阔,身残志莫残……”鼓励李宝亮和命运抗争,树立生活信心。2007年彬县龙高镇正上大学的女孩孙美美患上了白血病,手术费需30多万元,因家中贫困无钱医治,得知此事后杨文荣亲自登门捐赠14000元,并四处奔走通过报纸、电视为孙美美筹款,最终筹够了医疗费,使孙美美花样的年华得到重生。本县女学生王亚静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刚考上大学父母双双就死于车祸,王亚静家本来就不富裕,父母双亡后他成了孤女,只得放弃上学。杨文荣得知这一情况后伸出慈善之手,承担了王亚静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一次性捐赠57000元,帮助这位孤女圆了大学梦,成就了她的一生。这件事在彬县传为佳话,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012年5月,杨文荣去县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当看到老人的被褥陈旧后他便为敬老院捐赠价值3万元的被褥和衣物,让孤寡老人穿上了新衣,用上了新被褥。杨文荣成功后的许多善举都是自觉、主动的行动,是他慈爱善良之心的表露;是他为富为仁、回报社会的集中表现;是他饱思饥者、暖思寒者高尚品德的展现;是他己富不忘他人穷美德的自然表达。杨文荣正像他自己常讲的那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然而他创造的业绩是辉煌的,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他心系贫困人群的善心义举是伟大的。
春花秋月周而复始,寒来暑往天地悠悠,四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屈指计时,杨文荣从军至今已过去了四十二年,昔日血气方刚的青年已步入花甲之年;过去一贫如洗 、整日为生活苦苦奔忙的小伙,现已是腰缠万贯的房地产老板。生活是严酷的、又是公平的,生活从不偏爱任何人但也不亏欠任何人,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就会有丰硕成果。四十多个春秋里,杨文荣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惊人的财富,为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也给了他崇高的信任和荣誉。杨文荣当选为咸阳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彬县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授予他各种奖励、名誉、称号96项次。2010年10月,杨文荣荣耀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应邀参加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会议,荣获“中国民营经济领袖人物”奖杯和証书。受到国家领导人顾秀莲、郝建秀同志的接见。杨文荣历经无数风雨迎来美丽的彩虹,走过坎坷、踏平荆棘最终迈上铺满鲜花的金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