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
高僧智永,本姓王,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 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局部 每页29.3×14.2厘米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局部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局部
怀素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局部)
高闲
高闲,【唐】僧。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克精书字,宣宗(八四七至八五九在位)召对,赐紫衣。后归湖州开元寺终焉。闲尝好以白纡书真草,为世楷法。其书出于张颠(旭),在唐得名甚显。尝草书千文于楮纸上,又书令狐楚诗,真迹石本在湖州。
高闲《千文残卷》局部
空海(日本佛教僧人)
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曾至中国学习唐密,传承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惠果阿阇梨授其为八代祖。
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聋瞽指归》(局部),纸本墨书,延历十六年(797) ,28.3 x 1011.0cm。金刚峰寺藏。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
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
大慧宗杲尺牍,纸本,行书,38.0×65.5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无准师范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年九岁就阴平道钦出家,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戒,庆元元年(1196)于成都正法寺坐夏。年二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居东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师贫,无剃发之资,时人常以“乌头子”称之。后至杭州灵隐寺,谒松原崇岳(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往来南山,栖止六年。又闻破庵祖先(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住苏州西华秀峰,往依之。不久,至常州(今属江苏)华藏寺师事宗演,居三年,复还灵隐。侍郎张兹新创建广惠寺,请破庵祖先住持,师范亦往侍三年,又随其登径山。破庵祖先将寂之时,以其师咸杰(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之法衣顶相付之。绍定五年(1232),奉敕住径山,次年入慈明殿说法,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佛鉴禅师”之号,且赐银绢,作为径山寺的修缮之资。淳佑九年(1249)三月十五日,书遗表十余种,三天后示寂。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行世。(《续传灯录》卷三五、《大明高僧传》卷八)
无准师范为南宋著名高僧,日本京都东福寺(临济宗东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开山祖师圆尔弁圆(圣一国师,1202-1280)也出于其门下,无准师范是宋代中日佛教交流代表人物,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有着杰出的贡献和深远影响。
在无准师范的影响下,仁治二年(1241),其弟子圆尔辩圆将《禅院清规》带回日本。弘安三年(1280)六月一日,以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
圆尔辩圆回国时曾带回一些无准师范的墨迹,后来他在博多开创承天禅寺时,无准方面又寄赠禅院额字等,因此,有不少无准的手迹留存在日本。特别是其声名广为传播后,入宋僧更是想方设法搜罗其墨迹。据《选佛场额字考》一书所载,仅现存日本的无准手迹就有“自赞顶相”、“印可状”、“山门疏”、“选佛场”、“潮音堂”、“云归”等17种。无准众多的墨迹中,最为茶人珍藏的,是《板渡》。《云州藏帐》是一部记录最受茶家尊重的松平不昧公茶道具的书籍,其中的宝物部就曾将无准的这一墨迹列入,文化八年(1811)九月附记称“右九品者,天下名物也,永永大切可致者也(此为日文式汉文,意为“永远珍贵”)。该墨迹现存于日本国立博物馆,昭和二十二年(1947)十二月被指定为国宝。
无准师范《尺牍》,纸本,行书,32.1×100.6cm。曾为著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所藏,现寄赠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1063-1135),为中国宋代的高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出生在世代崇儒的书香门第。十八岁游妙寂院时,见到佛经,爱不释手,感歎着说:“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门。
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时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该书原为其弟子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以火焚毁,后世重刊。此外有圜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
圜悟克勤《印可状》,纸本,行书,43.9 x 52.4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虚堂智愚(1185-1269),南宋高僧,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宁波象山,《四明茶韵》、《宁波:海上茶路起航地》两书均误为鄞州)人。16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先后在奉化雪窦寺、镇江金山寺、嘉兴兴圣寺、报恩光孝寺、庆元府(宁波)显孝寺、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庆元府(宁波)阿育王山广利寺、临安府净慈寺等地修行、住持。度宗咸淳元年(1265)秋,奉御旨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为该寺第40代住持。咸淳五年(1269)卒,年85。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10卷,收入《续臧经》,为临济宗的重要语录,集录虚堂智愚的法语、偈颂、诗文。咸淳十年(1274)十月十一日,庆元府清凉禅寺住持法云禅师撰有《虚堂智愚禅师行状》。
虚堂智愚《法语》,纸本,行书,28.5×70.0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这幅墨迹是虚堂智愚禅师在八十岁左右时,写给“日本照禅者”的法语(照禅者指学习禅宗的和尚,法语则是讲解佛法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