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久,字晏丁,号晏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华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行书作品展,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多家专业媒体发表,并被陕西美术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喜爱文学、摄影、鉴赏、收藏,现供职于华阴市文化馆。
我欠久一个微笑
吴振锋
久,长久也。姓张,我的朋友加兄弟。往来二十馀载,谈笑间眼看着头生白髮,小年轻也平五十了。我早该写一篇关于久的文字,但始终未能落实到笔底。诸事丛脞(cuǒ)的忙且乱,当然是冠冕之词,其实内心里总是有期许与祈愿,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等待什么呢?
等待成长。二十多年前,在华山脚下,我与星文,高亮常常聚在一起谈书论艺。那时候年轻,胸中无芥蒂,常怀百岁忧。坐以论道,无拘无束,如一时兴起,操觚弄翰,以至于纸尽兴尽矣。一旁帮忙抻纸,煽惑助兴的,先是两位比我们更其年轻的书生,我戏称“华阴二张",一个叫张鉴宇,一个就是张长久。这俩人,极聪颖,亦博学,更可爱,好玩儿。久的那双圆眼永远都瞇着,笑笑的,所以,给人以温雅的错觉。鉴宇则性刚,常快人快语,与人争话,生怕有句话窝心了不能放光。于是,我们在一起,抬扛的时候多。抬了扛,却不红脸,深夜里照样去夜市吃烤羊蛋。后来又有同州三友薛友文,魏江和董长绪加盟,更其热闹。按说二张都是遆门弟子,但我们华山三友的弟子们关系都好。于是,长久鉴宇都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友谊是地久天长的,牢不可破的,同志加兄弟式的。继而在艺术上是互相见证成长轨迹的,书写技术上可以点评挑刺的,学问道德上可以互为指疵镜鉴的。想来,华山三友的成长,离不开这一干贤棣的鞭策和激励,以及摇旗呐喊,擂鼓助威。而他们一步步走向成熟,这其中也少不了三友的点拨提携和鼓励勖勉。朋友是要互相抬举相互促红的。这一点,是久与久们给予我的人生经验,让我倍加珍惜。
久是华阴的文化人,做过文化馆长。多年来,他把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尽全力在诸多领域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传承与流播等等。这些都耗费了许多的时间与心力。书法是他生命中的所爱,但为了更大的文化关怀,一度轻慢了书法,荒疏了技艺。然而,有失必有得。当他重操旧翰之时,反而书法进入了别样天地。读他的近作,其书法个性渐次显豁,风格形成在进行时中。他临古不泥于古,但求神似。刘熙载有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长久所临颜真卿《争座位》,深得此中三昧。只是我仍在等待他将这一成果扩而大之,运用到行草书创作中,则会有更大的创获。我对隶书有偏好,所以格外关注久的隶书。久是慧根极深之人,他化裁汉隶时掺入了清人甚至时人的经验,用笔简约,直率轻灵又不失力度。结字方正大方,点画求趣味,线条颇中和,气机流畅,雄秀纯雅。华阴是出北魏墓志的地方,长久的楷书无疑会受此深刻影响。读他的行楷书,能见端倪。他的字,讲究提按,偶有放逸之笔,跳宕激越。抑或轻舒曼妙,不动声色,直似了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灵异鬼精。从目前的作品看,久已然走出了徘徊期,目标明确,只须义无反顾地进一步锤炼笔墨,突出个性,“这一个"独立的书法的“张长久",就在不远的“灯火阑珊处"。从这一点上说,我仍须等待,等待成熟或者说更为成功的张长久。
长久是文艺多面手。他善鉴定,好古董,近年尤好摄影。我看过他赠的相册,每为他镜头下五光十色的美妙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拍案叫绝。美在于发现。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他会为此倾注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历代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且赋予诗歌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张长久则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于镜头,挽留下大自然转瞬即逝的诗意。他是用画面来作诗,铺排诗情画意。他给“摄影艺术"注入诗性的文化内涵,这是他的作品超越时人的地方。
人,只有登上峰顶才能知道那一条登顶的路最近,而在山下的时候,岔道上必有风景。有时候,岔道上的风景会使人忘记登山的路。长久是一个文而化之的人,一个有抱负有想法的人,他在艺术道路上是有脚力可以登顶的人。他的路是多面的,且长。西谚云,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有人就在罗马。久与我,怕都不是。这就要选择。久,不管是艺术,是书法,你现在面临的是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作为长你一轮的朋友,我想说,无论你如何选择,我都微笑着看你。
(2019,2,3 戊戌腊月廿九于柞水)
作者简介:
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一九五七年生于陕西商州。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担任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委员,全国第二届手卷展评委,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暨研讨会评审委员,乌海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王羲之奖、首届钟繇奖、首届云峰奖、王安石奖、陶渊明奖、七届全国楹联展评审委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大展评审委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书法艺术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