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桥
将端午与诗人节联系到一起,大家都不难理解:端午来源的最主要传说,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而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据著名诗人臧克家回忆,抗战初期,文艺工作者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笔为武器,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中。不久,因为局势紧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到重庆。1938年8月以后,汇集到重庆的诗歌工作者逐渐多起来,于是在文协的研究部下,成立了一个诗歌组,主持诗歌组的是诗人方殷。在一次座谈会上,方殷提出倡议: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诗人节”。这个倡议得到了郭沫若、老舍、臧云远、高兰等诸多诗人的一致拥护,连时任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组织部长的陈立夫、立法院长的孙科、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等众多国民党要员都参与其中。
以后几年的端午节,诗人们都在这个节日里聚会,朗诵自己的作品,交换对作品的意见,节日气氛很浓,不仅活跃了当时的诗歌创作,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民族抗战鼓与呼。
1941年5月30日,在抗战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由文协主持,在中法比瑞同学会会址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并且刊出了老舍先生撰写的《诗人节缘起》。文中说:“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的精神,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是要了解两千年来中国诗艺术已有的成就”,“是要向全世界高举起独立自由的诗艺术的旗帜,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
可见,诗人节的缘起,完全是和当时中华民族的救国救亡的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再联想一下,遨游于祖国的诗歌长河,流传至今的那些名家名篇,无论是描摹山川的秀美壮丽,还是记叙时代的风云激荡,大多数的诗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爱国的情愫。
不幸的是,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很多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陪都”重庆无法立足,不得不分散到全国各地,诗人节的活动也被迫中断。
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诗人,一直有设立“诗歌节”的倡议,并且也选择了一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间,举办过相应的诗歌朗诵等活动,但最终并没有设立统一的、带有官方意义的“诗人节”。我想这并不重要,因为自2008年国家把端午节定为法定的节假日,并且于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与诗人、诗歌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认同、所继承、所弘扬。
我们监狱系统内,就有为数不少的民警,在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之余,用笔墨、用键盘,坚持着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的创作,向高墙之外的全社会,传递着来自监狱民警的声音。监狱,也成了生长诗歌的土壤而非荒漠,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作者赵桥是江苏省句容监狱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