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不足2亿元人民币跃升至近2.7万亿元。英国《经济学人》评价说,“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一书序言中直言,“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
关注中国发展的人士想必注意到: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离京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2018年10月,习近平再次来到深圳,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并指出“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靠什么创造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天一层楼”,这是常被用来形容“深圳速度”的说法。它指的是1985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建设速度刷新了中国建筑史纪录,并由此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在当地打拼的人们坚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始终激励着深圳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而这背后,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催生的澎湃激情。
时间回到1978年12月18日。当时,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世界惊叹“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率先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以“试验田”的角色推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评价说,深圳是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在创造发展奇迹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深圳的关键动力。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2009年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如今,深圳已建成4.6万多个5G基站,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成为全球5G第一城。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都是来自企业。《财富》杂志日前发布的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显示,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腾讯等中国公司较去年排名均有所上升。
40年来,深圳发挥“特区之特”,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的底气。从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到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从成立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到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深圳敢闯敢试,已经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分别于1992年和2000年被授予“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从而增强了在各领域先行先试的保障。截至目前,深圳超过三分之一的法规开全国先河,法治成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戴尔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王利军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好深圳公开透明、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该集团接下来还会在当地有一系列投资计划。
40年来,深圳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这不仅拓宽了自身发展空间,也为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同时,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不断转向制度型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近日,持有“深圳0001号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泰国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兼中国区CEO杨小平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专访时表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正大集团始终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
显然,深圳40年的跨越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缩影,是中国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写照。深圳用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放眼全球,深圳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也为国外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早在2008年,柬埔寨便借鉴深圳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合作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坦桑尼亚官员毫不讳言,该国巴加莫约经济特区“复制了中国深圳等城市的发展模式”。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聚焦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圳更是迅速成为这些国家特别关注的对象。
当下的深圳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也是中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的背景下,拥有快速、创新、开放基因的深圳,将在 “先行示范”道路上奋力前行,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发展奇迹,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