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2014年11月13日 20:28
有一种蓝叫“APEC蓝”,这是APEC会议期间不断被广大北京市民和广大网民所调侃的话题,甚至有网友发出呼声“让APEC开得更持久些吧!”、“亲,能天天APEC吗?!”。调侃归调侃,APEC会议已经结束,但是,如何把“APEC蓝”保持下去,不能仅仅是习近平主席在10号欢迎晚宴致辞中的美好希望,而应该成为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和每一位环保人认真思索、努力回答的严肃命题。
APEC蓝证明空气污染可以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APEC蓝”连同2008年北京的“奥运蓝”和2010年上海的“世博蓝”,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同一个道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源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付出足够的代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空气污染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我们的决心够不够大,我们能够承受的代价够不够大。
治理,持续减排是硬道理
“碧水青天不自回”,为了这几天的“APEC蓝”,特别是期间针对预计可能会出现的两次中度污染气象条件,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分区域、分时段组织实施了应急减排措施,从而确保了整个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良好。但是,“APEC”毕竟不是常态,如何在常态下持续改善和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持续减排才是硬道理,如何减排仍大有文章可作。就“京津冀”地区而言,有几个大思路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通过结构调整与产能优化来持续削减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二是强化污染源全过程控制,以科技提升污染源排放控制水平;
三是加强监测和监督执法,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运行正常;
四是加强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在“老天不帮忙”的特殊时段应有特别的预警和响应措施;
五是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联防联控,互补共赢;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都一定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立足于稳扎稳打地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式环境治理模式。后者固然能够换得一时的环境改善,但是往往代价过大,且不能持久。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污染是环境之病,污染的清除也如同治病一样,必须标本兼治。“APEC蓝”再一次证明了“人努力”的作用至关重要,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非常态的努力,逐步转化为常态的科学治理,把“APEC蓝”保持下去将会成为伟大“中国梦”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杜鹏飞
作者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