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详细内容
书写伟大转折 再续时代篇章(长征记忆·寻访红军部队)

书写伟大转折 再续时代篇章(长征记忆·寻访红军部队)

2016年10月08日04: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长征是一幅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是一部人类精神的不朽诗篇。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路上的山山水水,见证着生死攸关的转折,也留下了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传唱后世的故事。故事的背后,生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堪称世界军事史的奇迹。

  八十载斗转星移,八十年波澜壮阔。当年的红军部队如今身在何方?红色基因怎么赓续,长征精神如何传承?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的引领下,如今的红军部队在进行着怎样不忘初心的“新长征”?本报今起开设“长征记忆·寻访红军部队”专栏,走进那些著名战役的战场,重温那段奇绝惊险的历史,寻访红军种子部队走过的足迹,开启不一样的长征记忆。

  

  壁立千仞,江声浩荡。眼前的乌江,便是80多年前见证红军长征生死转折的战场。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乌江以滩多、谷深、流急著称,全长千余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斜穿黔地,形成贵州南北天然屏障。

  1935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场雪,红军用一场漂亮的战斗,在这天险之地书写了一个“伟大的转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出发时中央主力红军8万多人,抢渡湘江伤亡惨重,锐减为3万余人。在红军喋血湘江、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力谏中央,挽狂澜于既倒,红军急奔黔北,强渡乌江,向遵义挺进。

  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的终结。

  这是一场怎样奇绝的战斗?战场是怎样的地方?当年的红军部队现在转隶何方?他们如何续写新时期改革强军的新篇章?采访小分队奔赴现场寻求答案。

  (一)

  “一次二次三次,我们三班人顽强抵抗,终于稳住了敌人的反冲锋,最后以5个连续炸弹,完全击溃敌人,夺取了敌人视为天险的高崖……” 2016年8月底,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记者看到来参观的小朋友熊艺新,拉着父亲的手,正一字一句地读着1935年《红星报》上的一篇新闻稿。

  这是1935年1月15日,由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以《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第一个战斗》为题,对突破乌江进行的精彩描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清晰感受到,当年红军在突破乌江天险之后洋溢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突破乌江就发生在转折点的前夜,这场战斗给红军带来了新生。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湘江之战红军人数锐减,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提议,放弃北上湘西的错误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1934年12月底,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原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的中央红军在通道县来了个急转弯,奔向贵州,随即兵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935年1月1日至6日,中央主力红军分别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三个渡口强渡乌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遵义城。

  当年枪林弹雨的痕迹,依稀尚存。据记载,在三个渡口担负强渡任务的部队,是长征以来一路夺关抢隘的开路先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团和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

  家住瓮安县南关镇边坡村的林松老人,已年届70。他告诉记者,父亲林木森就是乌江战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当时父亲不到15岁。他说,乌江最先突破的,也是最著名的,当属江界河渡口的战斗。我们即刻驱车前往江界河渡口。

  (二)

  江界河渡口位于黔南州瓮安县龙塘乡。这里是典型的山区,通往渡口的公路九曲十八弯。抵达江界河渡口时,记者已是头晕目眩。

  这就是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渡口吗?300米宽的江面,碧水微澜,平湖高峡,已难觅湍急的水流。对岸江湾处,一些渔民正在网箱养鱼。渡口边,写有“长征号”字样的渡轮一字排开。

  62岁的犹家驹是生在乌江、长在乌江的摆渡人,他对这里的变化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这里先后建设了多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已将乌江水位抬高160米,当年的渡口、碉堡战壕,都已在水下了,当时的江面只有几十米宽。

  犹家驹的三伯犹泽红,当年曾帮红军摆渡,“他已去世30多年,我小时候,经常听他讲长征的故事。如今,每年有不少游客来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为了这个,我专门收集突破乌江的故事。”犹家驹说,“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是渡江的主攻力量。1935年1月1日,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亲自到江边组织侦察,认定对岸渡口有敌重兵并修有坚固工事,渡口上游约500米处老虎洞敌军防御力量薄弱。于是提出佯攻对岸渡口、主攻老虎洞的作战计划。以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为首的5名战士发挥了关键作用。”

  得知我们要寻找老虎洞,29岁的王富坤自愿开船为我们当起向导。他说,小时候经常在乌江两岸砍柴,依稀记得上老虎洞的路。

  渡船穿行在乌江,虽然江面平静,但暗流汹涌。从渡口航行15分钟,王富坤告诉我们:“老虎洞就在那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崖壁上灌木密布,洞口隐约其间。在王富坤带领下,我们钻入灌木丛,披荆攀援,100多米的路程,爬行了半个多小时。洞口处,一群蝙蝠扑面飞来。站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当年的枪炮雷鸣。

  1935年1月2日夜,毛连长和4名勇士在老虎洞里度过一夜。第二天,大部队强渡,5名战士摸到敌人背后,发起突袭,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红军乘势抢架浮桥,大部队冲了过去,江界河渡口强渡成功。“这是一场奇绝的战斗,红军只牺牲了3个人。”犹家驹说。

  江界河渡口的战斗动摇了整个守隘的敌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军团第四师随后在余庆回龙场渡口、开阳茶山关渡口强渡成功。至此,敌军江防被红军全线突破,乌江天险被红军踩在脚下。

  突破乌江成功,毛振华获得毛泽东主席颁发的红星奖章。

  在渡口,记者见到几名游客,他们感慨说:“只有身临其境,才知胜利来之不易,更能体会长征精神。”

  (三)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我们沿着乌江沿岸,踏访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再次深切领悟到这一真理。

  突破乌江之前,敌军损毁了江边所有渡船,扫荡了河岸村落房屋,连一支木桨、一块像样的木板也没留下。

  “面对敌人重重封锁,红军能以较小代价突破乌江,离不开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与我们同行的武警黔南州支队政治处主任乐建华说,“当时红军刚来到时,不少群众藏了起来。后来发现红军纪律严明,还打土豪分财物,便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部队,都悄悄回来帮忙。当时,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桥,想尽办法帮红军渡江。”

  为红军渡江当向导、给红军部队当挑夫……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当时。今年80岁的向文贤老人告诉记者,“首批从茶山关渡口强渡成功的8位勇士,就是由父亲周海云亲自划船的。战斗结束后,红军还专门送给父亲一辆马车。”目前这辆见证军民鱼水情的马车,就放在遵义博物馆里。

  突破乌江的决定,是在猴场会议上作出的。猴场会议被周恩来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作了直接的准备,成为连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与遵义会议的重要纽带,改写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

  在猴场会议期间,红军一面休整,一面大力开展宣传。“每天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红军宣传队在墙壁和门板上写了大量标语,号召行动起来,参加红军。”向文贤说。

  猴场会议纪念馆内,门板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白军是军阀的军队”“打倒国民党军阀,打倒土豪分田地”……

  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怎样做到一边战略转移、一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这些门板标语上便可见一斑。

  (四)

  岁月更迭,部队轮转。当年的英雄连队今安在?记者一路北上,寻访突破乌江的种子部队。

  在河南新乡的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军史馆,记者见到了授予叶挺独立团红一连“强渡乌江模范连”的锦旗。

  毛振华连长等5勇士的故事,就发生在红一连。成功强渡乌江后,该连被授予模范连称号。8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植入骨髓,连队官兵人人能口述强渡乌江的故事。在该连,官兵身上始终带着一股“虎劲”:比武考核,不拿第一就算输;军事训练,瞄着“优秀”练。该连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

  在吉林拉法山下,成片的苞米随风摇摆。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某机步旅就驻守在这里。来到部队时,该旅三营七连正在进行单兵作战训练,全连官兵精度射击科目的优秀率达90%以上。

  “七连就是突破乌江的一支种子部队——红三军团先遣团五连。”七连老指导员田卫东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刚入伍的田卫东就注意搜集连史。

  1935年1月2日,红三军团先遣团五连作为先头部队,奇袭乌江茶山关渡口,率先突破敌人封锁线,第一个冲过乌江对岸,为掩护部队主力顺利过江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突破乌江第一连”称号。在原沈阳军区的档案中,记者看到了这份记载。

  陆军第十六集团军政委卢少平向记者介绍,经过80多年的积淀,部队形成了以“攻坚克难、英勇无畏,闻战则喜、力夺头功,机智善谋、敢打必胜,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突破乌江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瞄准打赢来练兵备战,凭着“突破乌江精神”,在演训场上一次次攻城拔寨。连队先后经历从摩托化步兵到机械化步兵、从红军先进到蓝军先锋、从执行单一任务到遂行多样化任务3次编制调整。虽然装备“大换血”,任务“大变样”,七连一代代官兵始终勇立潮头,勤于创新,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突破乌江精神”仍在种子部队赓续。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08日 01 版)

【作者: 】  【发表时间:2016/10/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