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详细内容
第一观察|水,为何在总书记心中分量这么重
第一观察|水,为何在总书记心中分量这么重
2021-05-13 23:02:25 来源: 新华社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等,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等情况。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水,再次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一个重点。

  祖国江河最关情

  从南到北,同饮一江水。南水北调工程在总书记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11月,总书记前往位于江苏扬州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考察,叮嘱“调水和节水这两手要同时抓”。

  2020年11月14日拍摄的江都水利枢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胸怀祖国江河山川,总书记赴地方考察调研中,看水常是重要安排。

  不久前,在广西漓江,总书记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江河流日夜。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总书记心系长江,先后多次赴长江沿线考察,看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污染治理,了解航道治理、湿地修复、水文站水文监测工作等。5年间,总书记先后3次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召开座谈会,推动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甘肃到河南,从山西到宁夏,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不到1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考察黄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在安徽看淮河治理情况,在吉林考察查干湖南湖生态保护情况,在云南昆明看高原明珠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山水林田湖草,在这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中,水是最灵动、最活跃的元素,是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水,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天一生水”。总书记看的是水,更是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

  “硬道理”与“硬约束”辩证统一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闽宁合作对口扶贫的故事。

  喊水、水花、水旺……剧中人物的名字,饱含着对水的渴望。就像宁夏西海固一样,我国很多地方,缺水不仅和贫困问题紧紧捆绑在一起,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有了水,才有希望;有了水,就激活了城乡。

  “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南水北调,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打通流域、跨越区域,这是依托祖国自然地理而下的一盘大棋,也是确保南北方均衡发展的战略大举措。

  从丹江口水库一路欢歌,一泓清水注入北京密云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不仅意味着京城百姓十杯水中有七杯是南水,更意味着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串通”。

  2019年11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大坝。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中国版图上,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是扭转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一招,可以说是“万里水网、千秋大业”。

  对我国北方地区来说,水依然是生产发展的硬约束。以黄河为例,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

  在京津所在的海河流域,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华北地区地下水长期超采,形成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

  发展是硬道理,水则是硬约束。

  必须坚持“先节水后调水”。高质量发展,水是“倒逼机制”一大关键。必须更加科学地利用每一滴水,让每滴水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绝不允许出现“大调水、大浪费、大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

  重塑人水关系

  “上善若水”。中国人说起水,似乎有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百年来,人们总是逐水而居。在传统文化中,讲遇水则发、以水为财。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在和水旱灾害作斗争。一些大江大河水患多发。治海、治淮、治黄……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变为现实。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治污、抗旱又成为治水的新课题。

  用清水、排污水、抗洪水……人和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发展水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2021年4月23日拍摄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一带景象。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如何变水患为水利,使之真正“善利万物而不争”,总书记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举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

  在我国古代曾经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重塑人水关系,就是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主笔:高敬、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车玉明、张晓松、邹伟、王绚

  视觉 | 编辑:张爱芳、姜潇、杨文荣、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作者: 】  【发表时间:2021/5/1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