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泽东曾写"祭黄帝陵文" 被评抗日"出师表"
苏宇
2015年07月21日09:55 来源:陕西日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手迹碑 (资料照片)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此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氛围,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共赴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代表是张继。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宣读了各自的《祭黄帝陵文》,其中,中国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亲笔撰写,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篇《祭黄帝陵文》,激奋昂扬,读之顿生民族豪情,这是近现代以来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抗击外侮的《出师表》!
这篇“出师表”,采用传统祭文撰写形式,开头说明致祭时间、致祭人、致祭人委派代表、致祭祭品等情况。正文采用四言古体,共56句,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8句),高度概括了轩辕黄帝建立华夏民族的丰功伟业;第二部分(第9句至第28句),追溯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第三部分(第29句至篇尾),毛泽东昭告明志:誓死保卫祖国江山,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直到“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同时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这篇《祭黄帝陵文》,除4月5日由林祖涵在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于4月6日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发表。《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由洛川到中部县桥山拜谒黄帝陵。据《任弼时年谱》记载,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同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中所言之事虽异,但情志相类。视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是准确的定位,其在当时发挥的巨大鼓舞作用毋庸置疑。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勒石立碑,耸立在黄帝陵轩辕庙碑亭,每天接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的瞻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的今天,再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依然使人热血沸腾!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宇/文 作者系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