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曲概论》中记述,“明清时期,在陕西各地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戏曲作家,传奇作家有王元寿、王异、李灌、李芳桂,其作品影响很大,流传至今。”我们对李灌、李芳桂还有所耳闻,但了解王异的人很少,知道王元寿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王元寿和王异都是合阳黑池人,而且是亲兄弟,他们生长在明万历崇祯年间,编写了30多本戏曲,在全国很有名气,得到众多戏曲专家、文学家的赞扬。笔者近年来通过查找文史资料、与30多位老年人走访,从王氏族谱和文史学家记载中得知他们兄弟俩的简略信息。
《中国人名大词典》中记载,王元寿,明末合阳人,字伯彭,号西湖居士。是明末剧作最富的作家之一。在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收所著传奇剧目23种。分别是:《北亭记》《 玉马坠》《一轮画》《击筑记》《紫骝记》《将无有》《申流柱》《紫绶记》《石榴花》《莫须有》《宝碗记》《领春风》《郁轮袍》《鸳鸯被》《题燕记》《异梦记》《紫绮裘》《鸾书错》《梨花记》《灵宝符》《玉扼臂》《空缄记》《紫台怨》,另有明抄本《景园记》。还有崇祯八年编写的《百宝箱》传奇一戏,惋惜没有增录入《远山堂曲品》。其所作传奇,清尚存8种。目前只存《梨花记》《异梦记》与《景园记》,分别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集。其剧作特点是取材广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结构匠心独具,以奇巧见称,善于刻画人物,尤其是对青年女子的心理变化描摹入微。写豪侠肝胆,不乏清丽婉转,有传神传情之妙。明代戏曲评论家祁彪佳说:“伯彭善为儿女传情,必有一段极精惊处,令观者破涕为欢。”他笔下的王昭君、柳永都被时人称为传神写照的典型,文笔工丽、清新。《远山堂曲品》列他的全部剧作为“能品”,并称他是“匠心独构”的传奇大家。汤显祖曾对《异梦记》详加评点付梓;冯梦龙、杨居寀、陈继儒等晚明戏曲评点家,也刻印过他的作品。
王元寿早年中举后,终生不仕,潜心戏曲创作,中年曾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与戏曲家,晚年归里,生活十分困苦,似有朝不保夕之状。这些都在他晚年的剧作中有所反映。如《北亭记》所写李会伯的艰辛处境,《郁轮袍》所写王维和《领春风》所写柳永的功名未遂、怀才不遇,都是他自己的写照。从现实剧《申流柱》中,可以看出他在晚明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剧写耿如杞在魏忠贤势焰赫赫的情况下,竟不拜逆阉生祠,被捕后,登槛车,士民送哭至百里外,慷慨赴义,撼天动地。在当时众多的“传时事”剧中,几可与李玉《清忠谱》媲美。
曾任文化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对王异是这样记叙的,“王异,元功,合阳东南区人,万历年间著传奇三种,考词曲之兴,明之中叶,为南方作家最盛时期,陕西仅此一人”。还有《合阳文史资料》中记载,王异为合阳东南乡人,考学多年不第,后随兄长王元寿学习戏剧创作。李静慈是合阳有名的学者,他曾是陕西省戏曲研究工作者、剧作家,在他的《戏剧人生》一书中叙述,王异一生创作大型传奇戏曲有7种,分别为《弄珠楼》《检书》《花亭》《保主》《看剑》《玛瑙簪》《灵犀珮》(此剧改编为《水浒》《种玉》两种)。另外,还创作了不少散曲,收录在《太霞新声》。这些作品在东南沿海的江浙两省流传较广,杭州凝瑞堂在崇祯年间刊刻过他的不少剧本,《花亭》与《保主》分别由昆剧、秦腔多次移植演出,至今盛演不衰,《弄珠楼》收入在《古本戏曲丛刊》。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国维称赞王异的剧作“用词恰当,无一可删处,演之尽可悦目。他的剧作格善变,调善转,所写生、旦人物通本不脱豪侠志气,洗脂粉之病,这在充斥儿女柔情蜜语的晚明舞台,实属难能可贵。”足以说明他在戏曲方面的地位和贡献。
秦腔《花亭相会》剧照
王元寿、王异是黑池人,创作了好些传奇剧作,得到众多的文化学家高度评价,为什么过去当地从没有人说起,黑池王姓分散居住在黑东、黑西、北黑、南洼、彭城和王家凸五个村,大多是先祖“王宝”的后代。两位剧作家会是哪个村?王异戏曲创作在合阳近年来的文史资料中偶而可见,为什么当地从没有见过王元寿的资料介绍?
1981年,笔者在黑池公社文化站工作期间,请教原陕师大讲师王石真先生。据他口述:“王元寿、王异是全国有名的戏曲作家,就是咱村人;王异还叫元功,和王元寿是同胞兄弟,他曾几次考试未能进取,改名叫无功,后随他哥元寿学习戏剧创作。元寿的戏曲创作数量在明代作家中首屈一指。元功学写戏曲有灵气,作品有不同风格。他们兄弟俩青壮年时期在南方很有名气,咱们当地人为什么没人知道?这是因为1929年大年馑,黑池是重灾区,严重的地方,十家就有七家绝门,十个就有八九个饿死、逃亡。加上瘟疫,不要说留有什么文字记载,一些人连自己前三代也说不清。”
3年前偶然间从网友空间转载的《黑池王氏南分家谱》中看到,“元功,十六世孙”,这个元功会不会就是戏曲作家王异?去年3月,村上复修“王氏祠堂”,在建设中,笔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并与村上老年人走访,从中得到600年前黑池王氏先祖和两位明代戏曲作家的简略信息。
据黑池王氏族谱和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的黑池王氏家族,出有骁骑将军4人,协将、举人、文魁、武魁、秀才120余人。由于自然灾害,人们保留的文字记载和族谱非常少。走访过程中,村上年旬九十的王茂文先生告诉笔者:“我小时候听村里王冲山老人(王合均之爷)讲,在他小时候听村里人说,咱们村有一个叫元功的人,青壮年时跟他哥外出闯荡写了不少戏本,传说元功住大巷,是王氏家族‘四老门’(璋、玑、洽、琇)的后代。”根据文字记载与传说,既然明确元功是黑池王族世孙,那么其胞兄元寿无疑也是现代黑池王氏前辈。
说起元寿、元功为何本地人无人知晓,经过分析,一是从历史社会来看,元蒙统治者推行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废除科举,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只比乞丐高一等的地位。文化人在无奈之中,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寻求生路;二是从历史观念看,古代人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只有高官、举人、秀才会高人一等,所记传颂,而王元寿早年中举,终生不仕,王异屡试不第,兄弟俩潜心戏曲创作,无疑无人知晓;三是从历史地位看,戏曲创作只是业余爱好,在古代专业从事那是落魄文人才会为之,如果加入唱戏、卖艺就会被人称为“下九流”,以过去的当地风俗,死后不能埋祖坟,进祠堂,入族谱。元寿、元功从事戏曲创作艺术,人们误认为他们落魄了,也在情理之中;四是过去人看戏只看剧情、演技,唱戏人文化程度普遍低,只记唱词、台词,没有人关心剧作者。所以,自然也无人知晓明末著名传奇作家王元寿、王异兄弟俩了。可以说年馑灾害对人们造成了历史的断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造成了灭顶之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