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朝邑镇沙底村是一个6000多人的大村,其中有一个自然村叫莲花村,紧靠洛河南岸,再往南不远就是万亩沙苑,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多以种植蔬菜为生。沙底村生产的“莲花牌辣椒面”因辣味纯正,颜色艳红,油泼后不沉底而闻名遐迩,当年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室。提起莲花村及莲花牌辣椒,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早年,村里有一张姓人家,老两口守着一个女儿傍河而居,凭着河岸边的六分菜地和一个不大的莲池过活。张大妈生女儿那晚,曾梦见莲池里莲花盛开,蜂蝶飞舞,于是就给女儿起名莲花。苦风凄雨中,莲花出落得十分的美丽,身材苗条,面如粉莲,发如漆染,人见人爱。每天早晨,张大伯顶着月光挑着担儿去同州城卖菜,张大妈踏着露水披着朝阳打理菜园,莲花从洛河里挑水浇灌菜苗,虽说终日劳苦,但其乐融融。由于一家三口的辛勤劳作,张大伯的菜园终年青翠欲滴。特别是经洛河水灌溉的辣椒,色正味辣,深受顾客欢迎。每当寒霜降临,张大伯小屋墙上挂满了串起的辣椒,远远望去,就像涂上了红色的油彩。春天育苗时节,乡邻都向张大伯讨要辣椒种子。
那年夏天的傍晚,天气异常闷热,人们都早早收工,拿起蒲扇赤裸着上身坐在村口涝池边乘凉。张大伯在莲池洗净脚上的泥土,在茅屋外的竹床上枕河而卧,河风吹来,清凉无比,很快进入梦乡。半夜熟睡的时候,莲花突然觉得心口难受,当她到灶房找水喝时,听到洛河里有“呼呼”的水吼声,她急忙叫醒父亲。张大伯说声“不好,涨大水了!”拉起张大妈和莲花就向沙梁上跑。慌忙之中,张大妈抱了一床被子,莲花拿了几个蒸馍和两串辣椒。到了村口,莲花回头一看,村子里黑乎乎的,村民们还都在睡梦之中。情急之下,莲花把手里的东西向张大伯怀里一塞,撒腿跑向村里,从村口人家门口拿起一只铜盆,在巷道里边敲边喊:“涨大水了!涨大水了!”当乡亲们扶老携幼逃到沙梁时,才发现不见了莲花。这时滔滔的河水已经淹没了村子,涨到了沙梁下。人们望着浑浊的河水,陪同张大伯、张大妈洒下了辛酸的眼泪。大水退后,乡亲们重建家园,把村子改名为莲花村,在村口盖了一座娘娘庙,塑起了莲花的塑像,四时八节进行祭奠。莲花留下的辣椒种子在莲花村种植后,辣角粗长,色泽深红,油性大,辣味足,油泼后不沉底,人称“水上漂”,名扬同州府。清嘉庆年间,同州府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当到北京打开锦盒时,辣椒油渗透了十六层麻纸,香气四溢。
同州自汉唐以来属京畿重镇,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名特吃食很多,但都离不开沙底辣椒的烘托。特别是名菜“烩鱿鱼”所用的“睁眼辣子”,必须是沙底辣椒,用热油一泼,再加一勺香醋,“滋啦”一声,香气扑鼻,浇到青花大品中,红油、鱿鱼交相呼应,似一只只白蝴蝶在花海内游弋,正应了苏东坡的一联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如今,大荔城内的水盆羊肉、油泼面、荞面饸饹、凉皮等名优小吃,选料都是沙底辣椒。
2016年初夏,在沙底村下乡期间,笔者寻根问底,由村支部书记周忠潮带领,到莲花村所在地进行考察。周书记告诉我们,莲花村水质甘甜,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椒农以农家肥做底肥,选用祖传线辣椒做种子,所以辣椒具有色泽鲜红、辣味纯正、肉质肥厚、香辣扑鼻的特征。经现代医学证明,常食之可以生津明目,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预防伤风感冒、动脉硬化等病症,能阻止致癌物质的产生,为餐桌上的调味珍品。近年来,周忠潮带领群众科学种植,采用人工掰把、精细挑选、烘炉焙烤、石碾研磨的办法生产的沙底“莲花牌”辣椒面,冲出陕西,走向全国,给大荔的物产美食增添了一帧浓墨重彩的工笔画。
周书记指着莲池旁一处青砖锁起的高台,告诉那是原娘娘庙遗址。只见莲池边芦苇摇曳,白鹤飞翔;莲池内荷叶墨绿,莲花绽放;微风袭来,绿浪翻滚,荷香阵阵,红鲤穿梭其间,荷叶托不住滚来滚去露珠,在莲池激起一串串涟漪。我仿佛看见莲花姑娘披朝阳,乘着晨雾,踏着清波向我们缓缓走来……我们祝愿不远的将来,沙底辣椒走进国宴,冲出国门,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