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为华州望族,代表人物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平内乱、御外患,“训师如子,料敌如神”,出将入相,力保四帝,挽唐室于既倒,“勋高古今,名震夷狄。”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历朝历代一片赞誉。他为人处世顾全大局,善始善终85岁,不只“寿考”,而且多子多福,繁衍出一个庞大家族,山陕黄河两岸民间流传:郭子仪是福寿双全的郭天官。
郭子仪像 出自清南薰殿画像
据新、旧唐书记载,郭子仪生于武后神功元年(697)八月十五,婚后养育了八子八女,加上侄男子弟,多与皇亲国戚联姻,大都是国家良材。他的八子以长幼为序,名为日字旁的曜、旰、晞、昢、晤、暧、曙、映。可惜次子郭旰英年早逝,至德二年(757)二月旰率军袭击永丰叛军,在沙苑之战中壮烈牺牲。所以,在郭子仪七十大寿时,只有七子前来祝拜,以至于在小说《隋唐演义》、戏剧《打金枝》、绘画《郭子仪拜寿图》中,留下了“七子八婿”说,且以讹传讹至今。
郭子仪满门忠烈,世代以国事为重。长子郭曜袭国公,为太子宾客、少保;三子郭晞随父征战,屡建奇功,曾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节度使,封赵国公,追赠兵部尚书;七子郭曙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郭家子孙后代中任将军、刺史,公侯封爵者比比皆是,就连郭子仪的侄儿郭昕,曾任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经略西域57国和唐西北边陲43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侵占青海、甘肃、河西走廊,与北地突厥连为一体,阻断了安西与朝廷联系,郭昕苦撑天山飞地15余年,敌人多次诱降威逼软硬兼施,郭昕忠唐报国赤心不改,保全了郭家的民族大义。
子辈名声最大要数郭家六子郭暧,他在永泰元年(765)娶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为妻,成了名副其实的驸马爷。郭暧文韬武略,官至太常卿同正,封代国公。他与升平的女儿郭妃,封懿安皇后,为唐宪宗贵妃,唐穆宗的生母。他们有四子,老大郭铸袭封国公;老二郭钊任司徒、司空,为唐代宗外孙女沈氏之婿。钊的长子名仲文;次子仲恭,娶金堂公主为妻;三子仲词(辞)娶饶阳公主为妻,后两者均是唐穆宗的驸马。郭暧的老三郭鏦,娶汉阳公主为妻;老四郭铦,娶西河公主为妻,二人皆为唐顺宗的驸马。郭家第六枝暧系一后五驸马,可谓显赫至极。
郭暧倜傥风流,多才多艺,广交贤达,朝野通吃,郭子仪便把经办老家的事务托付于他。加之暧染有怪病皮肤顽疾,酷热时常发作,夏季不得不到华州城南五龙山离宫别馆将息,这就与故里结下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幸的是他48岁时,病情突然恶化,于贞元十六年(800)七月在五龙宫馆去世,留下今天山上的郭暧墓。
郭暧画像
他经营的郭家祖宅,在华州城东5公里许的罗纹河东岸西马村,时人曾称驸马村。村北是往长安运粮物的泊地漕渠,村南临京城通向潼关的官道,村周清流环绕,小桥流水,芦挺萍浮,树茂花疏,莲池稻畈,鱼跃鹭飞,一派江南风光。可唐末藩镇割据死灰复燃,军阀混战农民起义频仍,长安屡遭骚扰破坏,这里自然成了郭家避乱之地。当时华州在军阀韩建的翼庇之下,区域相对安然。郭氏后裔尤其不得志者,陆续返回故里,也包括五大驸马的后人。
大约到了五代十国,驸马村人满为患,不得不分灶吃饭,另起庄园,兴建新村安置族人。当地百姓形象地称其为“五马分槽”。即郭家后人以相近血脉为族团聚居,改原驸马村为西驸马村,以此为中心向东辐射,在东北向两公里建起北驸马村,正东4公里建成东驸马村,南向偏东两公里建有南驸马村,东南3.5公里分建驸马前村,因它正靠官道,官府公干与郭家联系,必经此村报知。这就在罗纹河东、漕渠南岸方圆不过5公里之地,正好形成五大自然村落,民间习惯称其西马、北马、东马、南马、马前(今称郭家前头村)。
五马村人大都姓郭,同敬一祖郭子仪。郭卒于唐建中二年(781)元月初十,因生前封汾阳王,赐陪葬唐肃宗建陵,为彰其功,特批郭墓封土比正一品同僚定制高出1丈,可谓破天荒。建陵地处礼泉,离老家100多公里,族人七斋三节祭拜不便,遂在据五马村500米的南塬郭家祖坟为令公修了座衣冠冢,内葬子仪战靴一双,衣物用具若干。州府县衙也很重视,历代多有修葺,立庙建祠屡毁屡修。郭氏同族远门、家丁老仆,多以守陵为荣。郭墓鼎盛时地面建筑近百间,1949年后在所剩房舍故址兴办了一所白家河小学,可见人们对郭子仪的追忆爱戴。
今人只看到三马一前头,不禁要问东马村何在?这是因为历史上北宋熙宁五年(1072)九月,华州发生大地震,震崩了少华山东阜头峰,“伏压居民六社,凡数百户。”山崖从马前(郭家前头)与南马村之间倒塌5公里,东马村不幸被乱石掩埋。震后人们重建家园,在东马废墟另筑新村,即东新庄,村西至今仍有比一间房还大的遗石乱阵山土梁子。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