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老农民到湖南衡东县三樟乡赶集,眼看着时间到了中午,农民口渴,就到乡公所讨碗水喝,乡公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张毛主席的彩色画像,毛主席,是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大英雄,就算没有亲眼见过,但他的名字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老农民当然也听过毛主席的名字,但却不知道毛主席的模样,看着墙上的画像,老农民端着水的手瞬间停在空中,表情怔住,仿佛在思索着什么,过了好一会,突然激动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我润之兄弟吗?”
他的叫声瞬间引来所有人,直到大家告诉他,他才知道眼前画像的人就是农民们感恩戴德的毛主席!
原来,伟大的毛主席就是自己的好兄弟,农民再也顾不上赶集了,内心澎湃激动万分。
毛主席少年从军记
老农民叫彭友胜,是毛主席第一次从军时结交的朋友,而且,当时在部队里,毛主席还是他手下的兵!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火焰在全国各地迅速燃烧开来,有志之士纷纷站出来,湖南革命人在长沙奋然起义,正在长沙读书的毛主席决心投笔从戎,为革命出力,于是毫不犹豫地前去革命军队报名。
等意气风发的毛主席到了军营门口,却得到了一个通知:要想从军,就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担保。
要知道,毛主席只身一人来长沙求学,哪里有什么担保人,从军是为了国家,是为了革命,难道就因为没有担保人,阻挡自己的救国之心吗,实在没有这种道理,毛主席直接与招兵的人争论了起来。
毛主席的一番慷慨之词,虽然没有打动招兵处的人,却打动了正好在周围的一位老兵朱其升。
朱其升将毛主席带进军营,带到副班长彭友胜面前,彭友胜出生于清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比毛主席大9岁,他生在湖南衡东三樟乡栗子港湾,自小,彭友胜就过着砍柴、放牛、捕鱼的生活。
1899年,家里日子苦,15岁的彭友胜背井离乡,在长沙做工,直到1907年,辛亥革命前夕,湖南新军在招人,23岁的彭友胜加入军队,勤勤恳恳当了几年兵,走到了副班长的位置。
朱其升将毛主席带来,问彭友胜:“副班长,这位兄弟愿意参加革命军,但是没有人担保,要不,我们为他担保行吗?”
彭友胜是在苦日子里长大的,除了小时候读过半年私塾外,没有读过书,他自觉自己没什么文化,尤为敬重读书人,再加上朱其升的转述,彭友胜觉毛主席放弃读书,前来参军,绝对是个有志青年,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素不相识的毛主席做担保人。
在彭友胜、朱其升的帮助下,毛主席进入军营,成为一名新兵。彭友胜带毛主席走进班里,毛主席大大方方介绍自己:
“大家好,我叫毛润之,又名毛泽东,小名叫石三伢子,家住在湘潭韶山冲,今天来军营当兵,烦请各位弟兄们,多多关照。”
彭友胜与毛主席住在同一宿舍,还是上下铺,毛主席住在上铺,彭友胜住在他的下铺。
刚当了新兵,毛主席既没钱,又没什么家当,再加上打仗时期,军营里物资匮乏,新兵还没有领到棉衣等装备,毛主席就穿着自己单薄的衣服,朱其升看见,就将自己的衣服分给他一些,帮助他御寒过冬,这让毛主席十分感激。
当了兵之后,毛主席勤加练习,学习掌握军事技能,彭友胜很欣赏他,见他练得好,时常叫他给新兵们做示范动作。
毛主席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一天,他在路上看到有兵痞拿了老婆婆的香烟,不掏钱就想走,他直接过去,要拿兵痞掏钱,兵痞见他身材魁梧,高高大大,再加上又深得副班长彭友胜的爱护,也不敢叫嚣,最后还是乖乖给了钱。
要知道,毛主席是极其爱读书的,即使在军营每日训练的情形下,他都没放下学习,七块大洋的军饷,两块用在伙食上,毛主席将剩下的钱全都用来买报纸,训练之余,毛主席全神贯注地看报纸。
很多士兵都是穷苦孩子出身,不识字,彭友胜就邀请毛主席为大家读报、讲时事,他还会帮士兵们写家信,读信,在班里尤其受敬重,彭友胜特别规定,毛主席读报的时候,任何人不愿意打扰,这一点优待,毛主席内心很感动。
“我之所以后来会记账、写字、做生意,这多亏了当时毛润之的帮助。”
彭友胜越发地欣赏敬重这个年轻人,虽说他是自己手下的兵,但彭友胜心中已经将毛主席视为老师,那段时间,毛主席在军营里的威望很高,深得长官和士兵的喜爱。
彭友胜还以为,这种大家一起当兵报国的日子能持续下去呢,没想到1912年春天,毛主席就告诉彭友胜:“我决定离开军队。”
毛主席离开军队
毛主席这一突然的决定,彭友胜太惊诧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位优秀青年这么快就要离开,他劝说毛主席,在军队深受器重,还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何不留下来。
但彼时时局已经不同,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已经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毛主席打算继续读书,不留在革命军里了,彭友胜劝说无果后,决定支持毛主席,彭友胜相信,有朝一日这个年轻人定会实现他的伟大抱负。
军营的战士们依依不舍,大家凑钱办了一桌酒席,给毛主席饯行,饭菜很简单,特意准备了一盘红烧肉,彭友胜知道,毛主席爱吃这道菜,众人举起杯来,送别毛主席,期待来日再见。
临走前,彭友胜硬是塞给毛主席两块大洋,他清楚,这个年轻人的日子并不容易!
就这样,毛主席告别了从军生活,继续读书,组织新民学会,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优秀老师们,加入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愈挫愈勇,带领大家走向充满光明的前方。
他当兵时结识的好友彭友胜继续留在军队里,后来被编为国民革命军,朱其升原本是个铁匠,回到家乡继续做铁匠,凭这门手艺能养家糊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伐战争前夕,彭友胜还与毛主席见过一面,这时,他们已经分离十余年了。
毛主席在广州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宣传革命思想,广州的报纸上登载了“毛润之来讲学”的消息,而彭友胜所在的部队也刚好转战到广州,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消息,心想:“毛润之也到广州来了?”他决定,去见见这位十多年未见的老友。
彭友胜找到讲习所时,毛主席正在专心备课,看到熟悉的面孔,毛主席亲切地招呼:“盖三兄(彭友胜的别名),别来无恙啊,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二人聊着分开后各自的经历,彭友胜所在的队伍被卷入军阀混战,日子并不好过,毛主席点上一根烟,颇有志气地对他说:
“我们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注定充满危险,随时都要准备好流血牺牲,这条路,今后还有很长,当前,就是要唤起千百万工农民众,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愿国民革命早日成功。”
毛主席邀请彭友胜留下来,一起搞革命,彭友胜思索了一会儿,觉得自己是个大老粗,能力扛不起这种重任:“我留在你身边怕帮不了什么忙,不如继续当兵扛枪。”
毛主席没有再多劝说,二人又畅聊起了关于军营的事情,一直聊到深夜,才告别分开,而这一分开,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毛主席、周恩来等领袖带领万千军民,走向革命胜利。另一边,彭友胜在军队中,深感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他毅然离开军营,返回老家,先是做了几年的仓库保管员,再后来,回家务农,勤勤恳恳做个农民。
乡村里信息来源少,彭友胜和广大农民一样,知道他们迎来了全新的生活,却不知道让自己感激万分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何模样,直到1951年那一日,他看到乡公所墙上毛润之的画像。
彭友胜给毛主席写信
彭友胜激动地大叫,将乡公所里的工作人员都引了过来,他兴奋地问:“你们怎么有我润之兄弟的照片?还挂在了这里。”
“这就是被乡亲们称为‘大救星’的毛主席啊!”工作人员说。
彭友胜直接兴奋地手舞足蹈,跟大家说自己认识毛主席,还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与毛主席在军营里的故事,赶集回家后,彭友胜激动地都睡不着觉。
他跟家里人讲,等忙完秋收,自己要背上一袋新米,去北京,去看看多年未见的润之兄弟。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了稳妥,彭友胜打算先给毛主席写一封信。
彭友胜文化不高,他买来纸笔、信封,邀请当地的夏金声老先生帮忙代笔,给毛主席写一封信,信中的大概意思是自己分到田地后,特别高兴,希望能有机会再见毛主席一面,再续旧情,在信里,彭友胜还提到一个小小的请求,拜托毛主席帮忙安排工作。
信寄出后,彭友胜整日期盼回信,等得他茶不思、饭不想,就连妻子都看不下去:“毛主席要管理我们国家那么多的大事,哪里有空闲管你,六七十岁的人了,还要异想天开!”
渐渐地,彭友胜也放弃了收信的希望,他是3月份寄信的,等到4月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个邮递员,将毛主席的亲笔回信送到彭友胜的手上,彭友胜顿了一会,没有直接打开,而是双手捧着信,双眼早已噙满了泪花。
友胜先生:
三月十四日来信受到,甚为高兴。
......
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不一定有结果......去时,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和我同事向他作报告。
毛泽东,三月卅一日
收到彭友胜的来信,毛主席表示很高兴,而对于他的工作,毛主席没有明确答应,但是为他指明了方向,给他尽可能的帮助,要知道,即使对自己的子女,毛主席也从不搞特殊,但会尽可能给亲朋好友们关心,要做到如此,并不容易,但毛主席做得很好。
一方面,他给彭友胜回信,另一方面,他又给程星龄写了封信,交待了彭友胜的情况:
此人叫彭友胜,按我过去的印象,是个老实人,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湖南军队充副目(即副班长),我在他那一班充列兵,后来在广州见过一面。
......
他来见时,请你加以考察。若历史清白,则酌情帮助,或照辛亥革命人员例年给若干米,或一次给他一笔钱;若有工作能力又有办法,则可为之介绍一个工作,请酌定。
毛主席并未直接交待程星龄,提供给彭友胜工作,数余年未见,中间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所以建议程星龄先进行考察,再酌情决定选用,换句话说,彭友胜是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工作的。
彭友胜打算尽快启程前往长沙,寻找毛主席所说的程星龄,临行前,他与家人庆祝一番,用红绸布将毛主席的亲笔信包裹好,细心地放进抽屉里,生怕弄脏弄丢,向家人告别后,彭友胜乘坐火车去湖南长沙,请求见程星龄。
程星龄热情地招待了彭友胜,并将他安置在省政府招待所,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半个多月后,彭友胜再也不好意思,主动向程星龄提出:“程副主席,你们将我视为上宾,天天让我吃鱼吃肉,实在不好意思......”
彭友胜表示,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自己也不麻烦省政府,这就启程回家,继续种地。因为彭友胜年纪大了,再加上不识几个大字,确实没有特别合适他的工作,但考虑到日子也困难,程星龄安排给他发放生活补助。
彭友胜还是在家务农种地,不同的是,从1951年6月开始,省政府每个月会给他发放30元的生活费,这极大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彭友胜及家人心中始终铭记着毛主席的这份恩情。
1952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当年的老友朱其升,还提到了彭友胜:“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给他回了信,你怎么不早些写信给我?”原来,几乎在同一时间,朱其升也给毛主席写了信,同样地,毛主席也回信表示关怀。
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毛主席与朱其升聊起了许多过往的事情,朱其升唤他为“主席”,毛主席亲切地说:“不要称我为主席,还是像以前一样,叫我润之吧。”
他始终记得过去的情义,毛主席说,虽然自己的新军生活只有半年,但却特别感谢彭友胜、朱其升对他的帮助,这一次他与朱其升见面,不仅和他畅聊许久,还热情地留他吃饭,离开前,还给了他500块的路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钱,都是从毛主席自己的稿费中出的。
彭家种着一大片茶树,为感谢毛主席的关怀,彭友胜每年就给毛主席寄点好茶叶,他细心地将茶叶包裹好,随即邮往北京,毛主席爱喝茶,除了自己品尝,还会将彭友胜送过去的茶叶转送给其他的朋友。
1960年,著名作家叶蔚林去衡山一带采风,得知了彭友胜的故事,特意写了一首歌,在作曲家白诚仁的帮助下,被成功编为了一首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不久后,这首歌登上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也将彭友胜的情意传到毛主席身边。
为毛主席送茶叶这件事,彭友胜一直坚持到去世,1969年11月,彭友胜因为不慎落水,不幸去世,但彭家的后辈们始终铭记毛主席的这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