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09年短短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四川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文化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0.82亿元,实现增加值102.63亿元。”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志立告诉记者,随着四川省灾后文化重建项目的陆续竣工,四川省打造的巴蜀文化产业圈在全国的影响力必定越来越大,同时也将更有力推动四川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势:
特色文化资源凝聚核心竞争力
“文化特色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四川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特色,长久以来都有重要的地位。”据介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巴蜀儿女创造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灿烂文化。
“比如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资源;以武侯祠、张飞庙、翠云廊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资源;以司马相如、李白、杜甫、‘三苏’、郭沫若、巴金故里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以‘藏羌彝走廊’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青城山、峨眉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以川西坝子、田园风光、天府古镇和休闲文化、民族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资源;以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以伟人故里、长征路线和川陕苏区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等。”赵志立表示,它们既是四川人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四川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基础和条件。
相关人士表示,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如此众多,“完全可以从旅游业、艺术业、音像影视出版业三个方面对四川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
现状:
打造文化品牌扩张产业规模
据介绍,针对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经过近几年的打造,“现在,我省已在巴蜀文化资源集中的成、德、绵、乐、广、雅地区建立文化产业带;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的集中区建起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这些在整个巴蜀文化产业圈中形成的作用都是可圈可点的。”省文化厅产业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一带一走廊”的打造,就是要以现代化的产业理念和制度,来审视和开发四川省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转变为文化商品,推动衍生产业的大发展。
除此之外,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依托三星堆、金沙、武侯祠等文博资源,打造“四川文博”品牌;依托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依托名城名镇,打造“天府古城(镇)”品牌;依托伟人故里、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经典”品牌等。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推广,四川省目前在古蜀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及相关的文化产品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风格。相关数据显示,我省文化产业上亿的企业就有千余家,文化产业单位达5万个,从业人员为25.3万人。
提升:
创意产业还需整合开发
相关人士坦言,巴蜀文化产业圈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及衍生产品的开发还有待加强。据了解,四川省的文化创意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的比率极少。“如藏羌文化、川藏茶马古道、独特民俗风情等,为创作生产民族题材的影视产品、动漫产品、网络游戏和发展文化旅游、版权图书、民族工艺美术品等提供了绝佳的特色资源。”
赵志立指出,丰富的巴蜀文化资源是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但也容易模糊视界,让大家不知从何着手取用。同时,开发单一的文化产品不仅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且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所以,既要学会从不同区域和民族中,选取文化特色强的代表性亮点资源,也要学会整合、并且系统、持续的开发,以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乃至产品体系,促进大型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并带动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