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秀丽的华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历来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炼之地。历代道教徒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些人的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学者陈抟了。由于他久居华山,并对中国哲学思想和道教都有较大影响,使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一、华山的道教胜迹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的华山,海拔约二千多公尺,广十里,属秦岭东段。自古以来为我国 “五岳”中之西岳,又称华岳。《水经注》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脚迹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今呼为仙掌,河流于二山之间也。”“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远而望之若花状”,又相传“山顶有千叶莲花”(见《初学记》),故名“华山”。因其西边有少华山,故华山又名为太华山。
华山主要由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王女)、北峰(云台、五云)五峰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峥嵘耸峙,鬼斧神工,有壁立千仞之势。南峰不仅为华山群峰中之最高峰,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千山环之,若羽林执戟,站在峰顶俯瞰群山,气势磅礴,屈大均《登华记》谓它“五岳之最,中天而立”。宋寇莱公有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峰顶有池水一泓,常年清澈不涸。西峰最幽奥,石态生动,有石叶如莲辦覆崖巅,其下有石龟却立,昂首欲行,峰顶有白莲池,劈斧石,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处。五峰绵延,雄伟峻秀,杜甫曾赞它为:“西岳峻岭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卫光称它:“太华五千寻,重岩才沓起,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明朝袁宏道在《华山记》中云:“华之骨,如割云,如堵碎玉,天水烟云,杂然缀壁。”
华山的名胜大致可以分为十七处,从华麓开始,谷口、第一关、第二关、云门、千尺幢、云台峰、御道坊、通天门、中污、西峰、南峰、东峰、中峰以及环列诸峰,最后到西岳庙,只有历经十七处,方能尽窥全山风光。然而过了青柯坪,道路险峻,其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均为三面临空,只能沿陡峭的石级,攀铁索而上。至苍龙岭,鹞子翻身,空中栈道等处,则更加艰险。因而,只有勇敢者才能达到“仙境”。
华山仙峪的车箱潭,又名车子涡,深不可测。据《水府记》云:“天下一十八水府,华山车箱潭乃第七水府也。”在封建时代,这里是人们祷雨的场所。宋仁宗明道中(公元1032—1033年)每岁遣使投金龙玉筒。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还被封为“丰润侯”(李榕纂《华岳志》)。华山怪石林,邃洞遍布。《云笈七签·洞天福地》中讲华山洞又叫总仙洞,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华山石洞中,以水帘洞、西元洞、正阳洞和昭阳洞为最大,它们的经营年代多已无法确切考证。其中水帘洞在岳北,又名石仙洞,“深三百,中有瑶台玉室,树则苏茅芳林,泉则石髓金精,遥望方园可丈余。鸟道绝通,人迹罕到,时出异色云气。洞口上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状,冠披衣服无不周备,高下大小如人形,号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见《华岳志》)西元洞是十大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在岳西,也叫极真洞天。《华岳志》称它“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风云草木与外无异。宫阙楼台尽是七宝所成,旁生紫林芳花,玉髓金精,乃洞天之境。”
另外比较大的山洞还有朝元洞,又名迎阳洞,位于南天门后,据《华岳志》和《创修大朝元洞碑》上记载:其为道士贺志真及其弟子所镌,“深可四丈,广近之,高又倍焉。纯白如雪,中设三清象,诸神旁护。”其余中小洞还很多,例如莲花洞、玉皇洞、希夷洞、金天洞、寥阳洞、八仙洞、老君洞等等。就这些洞穴的名称来言,也已知道它们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
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县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县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目前西岳庙的建筑和规模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修建后留下的,它是华山的第一大庙。庙的主殿称“灏灵宫”,为祭祀华山神的地方。据《云笈七签》云:“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地之分野。”《五岳真形图序》云:“华山君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华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初九旒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封五岳帝号时,华山被封为“金天顺圣帝”。庙中有南北朝时北周所立的岳庙碑和唐代的岳庙精享昭应碑,另外还有青牛树,相传老子在此树上系过青牛。庙后有万寿阁,旧称藏经楼,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道士席演魁所建。登阁上,南与太华相对,东指河潼,北眺泾渭,西望终南,杂树荠浮,川原绣错。阁上曾悬有明高皇帝梦游华岳文,后被移走。(见《华岳志》)。
比较著名的还有云台观和玉泉院。云台观在华山下,去谷口二里,华阴南八里,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广初创,唐天宝年间金仙公主复修。《华阴县志》载:
“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陈抟建。”陈抟初居华山,曾开辟荆榛,在观内居住。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迄今旧址还在,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玉泉院在华山的张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为纪念陈抟所建,院与玉井潜通,玉泉溪水环绕,故名。院内有奉祀陈抟的希夷祠,祠后曾有希夷睡洞,传说是陈抟炼睡功之处,可惜早已不存。现在玉泉院的规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华阴知县陆维垣所建,光绪时曾为大水冲毁,后修复。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增添了华山的秀丽多姿。
二、华山与道教的关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之地,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比较早,据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在这里已经比较发达。因此,华山很早就和我国古代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山作为人们崇敬和谒拜神祗的场所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华山经》云:华山“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盘古死,委厥足巨灵掌以通河曲。轩辕氏莅止,乃会神祗。”相传尧、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狩华山,《庄子·天地篇》中“华封三祝”就是讲尧巡狞华山,华封人祝其寿、富、多男子的故事。《尚书》中则有舜巡狩西岳华山的记载。自秦、汉以后帝王多有封、祀华山的,汉拜岳坛、隋拜岳坛、唐拜岳坛等遗址至今犹存。历代著名的文人、逸士也多喜欢到华山隐居和游览,在华山地区还流传着很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例如沉香救母、萧史弄玉、毛女玉姜等一直为后人传诵和喜爱。
由于华山风景绝秀,地处中土,优美的神话故事又给它罩上一层神奇的面纱,于是很古以前就被认为是神仙出没的圣地。不仅帝王前来华山祭祀朝拜,而且也是神仙家和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道教形成后,它自然成为道教著名的 “洞天福地”。道教中传说的古代神仙,如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相传都在华山“得道成仙”。传说茅山道的祖师茅盈的曾祖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华山白日升天。当时有儿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由此,秦始皇改腊曰嘉平。(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时为敬慕明星玉女 “白日升天”之事,始“立集灵宫于华山下”。祭祀明星玉女。(见《太平广记》、《华岳志》)魏晋南北朝天师道兴起后,来华山隐居修炼的道士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北魏世祖时的道士、新天师道的创始人寇谦之。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人。自云寇恂十三世孙。早年好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幽诚上达,有仙人成公兴,不知何许人,……兴乃令谦之洁斋三日,共入华山。令谦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乃将谦之入嵩山。”(见《魏书·释老志》)可见寇谦之早年曾信奉五斗米道,后与成公兴入华山修道。北魏神端二年(公元415年),应拓跋焘的要求,自称太上老君授与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命他清整道教,除去所谓三张伪法。寇谦之吸取儒家的政治思想,修改了三张道教的教义,变民间信仰的原始天师道为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魏太武帝在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道场,命寇谦之为国师,制订诵诫新法。天师道中的授录制度,斋醮科仪,主要是从寇谦之开始完备起来的,也可以说道教作为一种完备的宗教是从寇谦之开始的。
北周武帝时,有道士焦旷,据记载。曾独居华山云台峰,避粒餐霞。武帝曾亲诣山庭临轩问道,因于谷口始置云台观。
唐代道教最为兴盛,唐高祖、唐太宗等曾亲临华山拜岳。唐玄宗封华山为 “金天王”,并敕建了高五丈、宽丈余的华山石碑。唐、五代时的著名道士钟离权、吕岩、刘操也都游历过华山,或在华山隐居。钟离权,字云房,京兆人。他初为刘汉的大将,后来战败迷路,遇东华帝君授以机要得道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他和其弟简同入华山,居正阳洞修炼。吕岩,号洞宾,永乐镇人。为唐代诗人吕渭第四子吕让之第三子。二举不第,唐咸通中(公元861—873年)始中进士,任德化县令。后遇钟离权于华山,得金液大丹之术,后世尊之为全真道五祖之第三祖。刘操,号海蟾子,渤海人。相传曾为燕王刘守光相,但他一向“雅喜性命,钦崇黃老”,在正阳子及吕岩点悟下,弃官 华山修道。后为全真道教五祖之第四祖。华山和道教的关系,至此益发密切。
至宋,由于陈抟与华山的关系,使华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陈抟作为一个道教学者,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很大影响,他在道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陈抟久居华山,留有希夷峡,希夷洞、洞夷祠等很多遗迹。相传他和来太祖在华山下棋,来太祖将华山输给了他。他的弟子贾得升、张无梦及再传弟子陈景元都是宋代有名的道士。道教中的 “老华山派”至今尊奉陈抟为自己的祖师。
金元时,王重阳创建全真道派,主张道士出家、茹素、不娶妻。王重阳的弟子邱长春则始建道教丛林制度,并开创全真龙门派。自全真道兴起时,华山即是全真道场。王重阳的弟子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都在华山长期居住过。王处一号玉阳,自号莲峰逸士。居华山修道,曾撰《华山志》一卷,开全真嵛山派。郝大通号广宁子,开创全真华山派,其弟子有王志谨、玄通子等。
元道士贺志真字元希,曾师吕通明、白云綦学道,后于太华之颠凿朝元洞。据《创修大朝元洞碑》中记有贺志真开华山派,其本人为第一代。碑阴刊有贺志真师吕通明、白云綦,祖师邱长春及其弟子的道号。贺志真的华山派与郝大通的华山派有何关系尚不清楚,如果从其祖师为邱长春这一点来看,贺志真的华山派应是郝大通华山派的另外一派,因为邱长春和郝大通是师兄弗而不是师徒关系。
明代,封建王朝设有官司管理道教事务,华阴县也设有道会司。华阴地方的道职,多由华山道士承担。这时官府及信徒在华山广建道教宫观,并修建了登山道路。
清朝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对于道教虽然仍旧沿袭明制,设道官管理,但并不重视,道教逐渐衰微,华山道教也因此每况愈下。光绪年间,曾有新华山派自南方传来 (也有说是华山派的后续),但终未能使华山恢复旧观。
解放前夕,华山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新中国建立后,华山道教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国家帮助修葺了道教宫观和登山道路,保护道教徒的宗教信仰,成立了华山道教协会。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华山作为道教名山更是闻名于世,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及朝山信徒。一九八零年五月李信志、曹详贞(女)两位道长代表华岳道众出席了全国道教协会第三次代表会议,并被选为第三届中国道教协会的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