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无异石秀木,则无闻于天下。华山自然景观素以“奇险”称著,首先“奇”在全部山体是一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体。诚如清人王弘拥(华山志概》云:“山不石不奇,不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十里五千二石也。“这块巨石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平均高度约200米,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其次,华山山中的石块也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动人景象,如鱼石、桃石、灵芝石、天女散花石、二仙下棋石金龟戏蟾石、狮子滚绣球石等等。它们虽因人们“随类赋形”而得名,但皆为天然生成之态,非人工雕琢所能及也。
罗带石
在玉泉院西北河谷中。一石子然独立,高丈余,周约五丈许,顶平坦,侧有天然石磴可攀。石身环绕一 条宽尺许的石纹,洁白如玉,宛然罗带。神话传说三圣母下凡,私配书生刘彦昌。事泄,其兄杨戬带天兵拿三圣母回天治罪,三圣母有意抛下罗带,与刘彦昌诀别。后罗带化人石内。今少男少女多喜登石上,并肩密语,海誓山盟,以此石为爱情忠贞之见证。
梯云石
旧在玉泉院东南土地台侧,今在玉泉院门外。石t留有凿刻的残阶数级和“梯云”二字。李格(《华岳志》载:.“梯云石在土地台畔,旧时谷水出玉泉院东,登山者取径台上,因雷石为级,锦日“梯云其上。”清康黑四十二年(703)光绪十年1884)两次山洪暴发,玉泉院周围物移貌改,梯云石亦被洪水冲击至此。
玄峡
在玉泉院内西侧,有巨石数块罗列,其间院宛如山峡,为浑然天成之园林小景。
太素元精石
在玉泉院门内东侧,与石舫相对。石高阔约丈余,当为山洪暴发时的冲积物。何时裂为两半不详。今西向横截面上有刘若水“太素元精”题刻,其字体浑厚古朴,堪称书法精品。《列子。天瑞》载:“太素者,质之始也。”即万物形成之初意。
溜马石
在玉泉院内通天亭北。巨石正面呈斜坡形 平整光滑,昔石下为玉泉水注处。嬉戏者由侧面攀至石顶,复顺坡溜而下,华阴方言谓之“溜马石”,如同今之幼儿滑滑梯。今巨石犹在,泉水已涸,石旁溪水系由华山峪中润水引人。
醉溪石
原在玉泉院后,今铁路涵洞处。旧传玉泉溪水微有酒香,狂饮则醉,溪水经石下流过,故名。李榕《华岳志》载:“玉泉院东有大石,镌‘醉溪’二字。”后溪水西移,不复经石下流过,游人取径石侧为登山之道。20世纪50年代末陇海铁路南迁,筑路时石被毁。
牛羊石
在玉泉院后山涧中,一巨石巍然孤立,方周如削,其下清泉涌流,其顶草木葱郁,如覆翠盖。李榕《华岳志》始载其名。据称,石上班纹黄白相间,似牛似羊,故名。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后修造华山峪口陇海铁路桥时被毁。又传铁路桥墩所取石料即牛羊石。
云根石
入华山峪数百米,涧中一断裂的巨石,断面如削,即昔日之云根石。据传,原石高大雄伟,状若山头。每当深秋阴雨天气,石周云缠雾绕,气象万千。人云华山峪中云雾皆由此生,故于石上镌“云根”二字。后来有石工查所此石,传说刚一下凿,轰然一声,石即断裂为二,石工亦当场毙命。从此,自同围无云雾聚敛之景象。清李中孚有词云:“昔日云根何在?应知石破天”今石断截面上凿刻“脱俗”二字, 为民国初年华阴著名书画家石磊园先生所书。
鱼石
入华山峪半公里处,涧中有一块别具形体的巨石。《华阴县续志》载,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暴雨骤作,洪水突发,有人从山巅遥见,一鱼大如数间房屋,凌波顺流而下,至五里关时水退,遂化为石。今观石侧,有一鱼形石纹,首尾皆备,栩相如生故名。石上凿刻有“鱼石”、“天然变化”等题刻,并记述了当年暴发洪水的具体情形。又传,此鱼于华山深处修行修行千载,本欲趁洪水突发之时鱼龙变化,不意洪水来也猛,去也急,鱼未及化龙,便愤而化石。
仙鹤石
据李榕《华岳志》图载, 在云根石南,三里龛之北,涧中一石状若卧鹤,传说游人多于石前祈祷,以求长寿。后因山洪暴发石被冲崩移位,今不复存。
寿山石
在华山峪一公里处、登山路西崖壁。 石上镌刻巨型“寿山”二字,相传 为宋隐士陈抟手书。其字体笔力苍劲古拙,势若虬龙,且书中有画,画中藏书,珠联璧合,世称书画双绝。俗传游人至此,向而祷之,便可百疴去除,寿齐华岳。
桃石
在华山峪大上方崖顶,于莎萝坪东望可见。石高数丈,上尖下圆,酷似桃形,故名。石下西元门为攀登大上方必经之路,昔日路侧曾建有王母官,传说王母每逢诞辰都要于此置办桃会,以宴群仙。一次桃会 ,群仙观此桃硕大无朋,色泽鲜艳,香味浓烈,不忍食去,遂置之峰巅,以昭仙乡盛况,久之化而为石。
灵芝石
在华山端石门西侧岭脊上,为一灵芝型石性,高丈余,其上部如伞,云纹隐约可见,是为“灵芝菌盖”。下部呈圆柱形,若“柄”,形象逼真生动。于莎萝坪北望可见。传说劈山救母故事里三圣母的侍女灵芝,为使三圣母与刘彦昌团聚,触怒天帝,被除名仙籍,化身为石。古记里亦称其为“系马桩”,今世人多不从其说。
金龟戏玉蟾
在今大上方北侧峰头。有大小二石,一前一后,前者若蟾,后者如龟,追深戏嬉,栩栩如生。于十八盘、毛女洞、三皇台处均可观赏。传说金龟玉蟾乃王母官中的金童、玉女,青梅竹马两相悦。一日王母在大罗峰宴会群仙,二人眉目传情被王母知觉,便将其贬出仙界,咒为龟蟾化石。
天女散花
在华山峪白鹿龛崖璧。由药王洞翘首东望可见,为崖坡方形巨石,高约5米,石上纹理斑驳形态隐约若一少女,窄腰广袖,姿态婀娜,谓之“天女”。每逢盛春,石下坡谷山花竞开,绚丽多彩,传为石上仙女抛撒所致,故称“天女散花”。
混元石
在莎萝坪上升岳路东侧,为一块天然巨石。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此石即立于此处。女娲炼石补天,曾选中此石,不料石无意补天,以致寂寞至今,由于诞生于远古洪荒时代,故名日“混元”。石上面有明代石刻“莲屏松柱”四字。石西有草体石刻“华岳在天上,飞烟荡浩胸。苍生停雷雨,比翼跨苍龙”。石西崖壁,平时细流清滑,滋润生灵;雨后飞瀑千尺,水花进射,声如吼雷;冬令时节,悬崖百丈,冰结瀑柱,甚为壮观。
蛇 石
又名白蛇着箭,在华山峪混元石路北崖壁,为崖隙间一白色条状石块,状如蛇首。传说是被乱箭射杀之蛇精所化。当地民间流传的“安幼与遇花姑”及众箭射蛇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俗俚亦称此石为“白蛇遭难”,乃为一误。又有好事者将其附会于戏曲旧蛇传)中之白蛇,实为以讹传讹。原登山路沿润而行,行人远观蛇石异常生动。“文化大革命”中无聊者练枪以蛇为靶,石被击毁。1985 年,华山管理局令工匠凿蛇首以补其景。但因今登山路距蛇石较近,观之其神态已大不如前。
响水石
在华山峪三皇台南,登山路西侧。一巨石高文余,依崖而立,中间四进,两侧旁突,上部前倾若龛,游人于石龛下侧耳细听,可闻水声发自石顶,请潺然宛如丝竹。试觅之,石上并无水流,实为石东谷中深水回音。石上凿有“响水石”三字。
赵匡胤拴马桩
又名玉柱峰,系马峰,在西峰壁下。华山峪莎萝坪、毛女洞等多处均可观赏。为一直立巨石,高约四,五十米,石形修长如竖一桩。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人华山寻访陈抟,曾拴马于此。
狮子滚绣球
在青柯坪西南狮子岭上,为“华清八景”之一。岭脊有三石,其南一石如狮子面北而卧,其北一石呈球形,二石 若民间社火中的狮子滚绣球,故名。又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其南一石酷似狗熊,民间又有人称之为“熊看宝”,青柯坪、聚仙台、北峰等处均可见。
二仙下棋
在华山峪青柯坪南山岭上,由青柯坪道院、聚仙台及犁沟处观赏最佳。本为崖巅对石,远望之如云中二仙, 面桌对坐,弈战正酣,故名。 为“华清八景”之一。
石仙人
俗称“和合二仙”,为“华清八景”之一。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载:“石仙人者,在岳北面半腹中。”今观在水帝洞上崖壁,有赭色石纹,隐约如二人携手而立。传说华山道士师徒三人,于密林中采药,常遇二位医发小童相助,日久生疑,暗随之,果得大人参两株,师将此参掺和玉泉之水,炼济世仙丹,不意为二徒偷食。二徒恐师怒,潜逃时撞上绝壁,化为““石仙人”。 又传石仙人时隐时见,而看清其面目者,必将福寿双增。
寿星石
在青柯坪南。于东道院院内眺望西南,可见山坡林草中直立一椭圆形巨石,高数十米,其形态如 长寿老人之首,高额秃顶,隆鼻细目,作面东仰望之态.其为生动,称“寿星石”,又称“寿星望岳”,是为“华清八景”之一。
回心石
回心石在华山有两处。处在青柯坪东道院后坡,有巨石,高数丈, 上有大家体石刻“回心石”三字。字上还有大片楷体文字,因年代久远,字体剥落,无从考证其镌刻年代与记事。另一处在千尺幢下。因此处仰望千尺幢,绝壁千仞,势如刀削,天开一线,寒索倒悬,登者至此,畏难不前,折身下山者不乏其人,故日“回心”。又传,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门徒在华山开道凿洞,苦修外功,有门徒因不堪其苦,趁师傅南天门外悬空凿洞时,砍断绳索,堕师深渊。但当他们逃离下山至千尺幢下时,却与师相遇,二徒方悟师非凡人,于是悔恨万般,回心转意,复又随师人山修炼。今崖壁镌有“回心石”三字,旁还有“英雄进步”等石刻多处,以激励登攀者莫畏艰险,勇往直前。
飞龙石
在华山峪回心石北崖壁,此处壁立千仞,平整如削。壁上有白色石纹一条,宽尺余,长数十丈,自崖根蜿蜓而上,若龙腾之状,故名。1992 年华山管理局于其侧凿兰州军区某首长所书“龙腾”二字。
惊心石 平心石
均在百尺峡上。其处两侧崖壁对立通近,中间狭窄,石隙仅可容一人通过,为上下百尺峡之甬道。甬道上方挟石两块,面下一石上镌“惊心石”三字,面上一石镌“平心石”三字。明杨嗣昌《太华山记》对惊心石有生动记述:“峡中乃有大石,不知何自飞来,如欲堕涧而为两崖所挟迫不能下。又若惧两崖之将合而以身撑拄其间。行人俯颈而下之,或急于出险,不能赏其灵异,斯为足惜....游人过惊心石,回首仰望,斯为“平心石”三字,不仅惊魂方定,且为过石下时的仓皇举动哑然失笑。今游山者留有打油诗歌惊心石日:“未作亏心事。莫惊,莫惊!”
云头石
在百尺峡上,为一云状石块。吴同春《太华双游记》载:百尺峡“顶有巨石若玉,题‘云头石’三字”。
鱼嘴石
在北峰真武殿北,巨石形 如鱼嘴,俗称“鲤鱼大张嘴”,形象异常生动通真。鱼嘴内阔方丈余,昔时善男信女于嘴内供奉神像,逢三元八节,鱼嘴内香姻缭绕,别有情趣,据传此取“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吉意。嘴前凿有蓄水池,相传此水汲之不涸。
黑虎石
北峰顶松间横-一巨石,色青黑,形类卧虎,上刻“黑虎石”三字。摄影艺术家由北峰顶拍摄华山主峰全景,多取此石为前景人画,山雄虎威,相得益彰。
石瀑布
站北峰顶眺望西北,可见一峰兀立,峰东裸露之花岗岩体由于雨水冲蚀,形成多条弧形石纹,层层垂落。其形态如巨形瀑布,气势恢宏,游人观赏间恍若闻其瀑水轰鸣之声,故称之石瀑布。
仙人仰卧
在黄甫峪。华山北峰以上东望均可观赏,实为王刁岭之侧形。自南而北,山上几个峰岭连接,成卧仙之状。居南一峰状若人头,浓发茂髯;居中一峰如腹,浑圆突起;居北一峰似腿,屈膝仰伸。 整体形态,宛如- 个巨人高枕面北而卧,形象通真生动。传说巨人为神话故事中开山导河之巨灵神,功成力疲,于此小憩化为山峰。
飞泉宝旭石
在卧牛台上,李格《华岳志》载:“飞泉宝旭石在铁牛台,泉口衔大石,其因如丸,,其大如斗,播之则动,取之不得。”今寻之不得。
上马石
在五云峰鸡换果北,为岭上一马背形巨石。 石西为深壑,侧旁古松森郁。风则鸣如马嘶。赵嘉肇《太华记游略》记述:“观上马石,岭如马脊。传有疯道人往来山头,一日天马降,就石乘马去。”又有人称此石为石马,言周武王伐纣班师后,马放南山,其一马离群至此, 化为此石。今玉泉院殿前有“马放南山”句,即志其事。
锦鸡守玉函
在五云峰金锁关下,石景由两部分构成。一石长约丈余,宽约3尺,厚约5尺,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匣;另一石在侧,形象如鸡,有头有尾,羽纹斑斓。两石合成锦鸡守玉丽之态。传说有位名阴长生的神仙,撕裂道袍,上书点石成金的丹经秘诀,封于青玉函内,置之金锁关前,着一锦鸡看守。久之,锦鸡与玉函同化为石。
玉女石马
在中峰玉女祠南。有白石形如马。《雍胜略》记述:“祠南有玉女石马,甚灵异,夜闻嘶啖之声。”传说石马为玉女坐骑,《华岳集》载:“东峰右襟下为玉女峰,昔有人见玉女乘石马人峰间。”明李攀龙有“石马长嘶汉苑风”诗句传世。
猴子观文约
由东峰下棋亭处观赏为最佳位置。石在壑南三公崖壁前,由两部分组成。一石略方正,石面平滑,形如一纸。其下一石若猴子蹲坐之态,遥相呼应,呈猴子观文约之势。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与陈抟博台对弈,以华山为赌注,并立下文约,后棋败欲毁约。陈抟便一口仙气将文约吹贴在壑外崖壁,并令一神猴守之。久之,猴与文约同化为石。今游人细观,石上文约字迹隐约可辨。
鹰翅石
在南天门西北路侧。一片石贴崖而立,羽状纹理清晰可辨,色苍黑如黛,若一只硕大的魔翅,故名。 传说神鹰为华山之挚友,亦是华山松带翅之灵魂。一次,当雷电施暴欲毁松树时,神鹰立即俯冲过来,张开翅膀护住树冠,不幸一翅被击折,落地化为此石。
金龟拜三公
在三凤山西侧。峰崩一石,形态如色,在夕阳照耀下通体金黄,云雾流动,更增其动感。站炼丹炉、伸天池等处隔壑观望,其态若巨型金龟向三公点首朝拜,故名。今游人多在南峰处处摄影留念,以应长寿之吉说。
鼓石
在华山南峰练丹炉侧。一石挥圆如枝,人传鼓不击自鸭。《华山记》记述:“华山高岩四合.重岭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传云,常有闻其鸣者。”又传石鼓有二,各在东西石楼峰,为白帝钟鼓楼内之物。
巨灵足
在华山西峰屈岭南端,为天然石臼,宛若足迹。 明王履《始人华山至西峰记》记述“冈稍南,大迹一冈上,深可三寸,长四尺余,旁镌‘巨灵足’三字。”相传为劈山导河之巨灵神留下的足迹。
斧劈石
在华山西峰翠云宫西,因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得名。传说神仙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一见钟情,私结姻缘,被其兄二郎神杨戬察觉,施法力将三圣母压在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长大成人,受仙师指点,执神斧劈开巨石,母子重得团圆。今观此石,高文许,长数丈,拦腰断而为三,且有石覆盖其上。石上有隙,仅容一人。进隙仰观,顶端石上凹凸不平,似一妇人躺卧留下的痕迹,腹乳皆备(实为风蚀洞穴)。 明范守己《自细辛坪登岳顶诸峰记》中称:“斧劈石,其说尤怪诞,第石内空处,俨然人形,亦可异也。”对于这一自然景观的科学解释是:在第四纪冰期时,由于冻融作用的影响,水沿石中裂隙渗入,寒冷时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强大的侧向压力,年深月久,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导致整块岩石破裂为数段。
摘星石
在华山西峰绝顶。石高数丈,顶部面积20余平方米,石面丰隆平整,仁立其上,顿有“星辰可摘"之感。石上题刻颇多,以“振衣独立”、“高可留云”“青天一握”为最著。其字体古朴刚劲,风格沉稳雄奇,堪称书法杰作。明隆庆年间举人、华阴人王来宾有《登摘星石》诗日:“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菜。”昔日垂索登台,举步维艰,故诸多游人至此即望而生畏。今于石侧凿石为阶,增置铁索,尽可拾级登临,高瞻远瞩,一览群山,抒怀壮志。
西峰龟石
在西峰杨公塔西侧。崖顶一龟形巨石,呈翘首北望之态。明魏光绪《华游记》载:“由炼丹炉北去达西峰,石龟远观肖甚,近视,殊弗类。”石西为万丈深谷。逢多云季节,云自谷出,辄与峰平,石龟如浮海上,游人有好事者临危坐石上,谓之“驾龟渡海”。
双鸽石
在黄甫峪北峰索道下站北崖壁,朝南崖坎上有两块青灰小石,望之,其形如鸽双栖,头尾俱备,惟妙惟肖。
鱼龙变化石
在黄甫峪瓦庙沟南,由索道下站南行一公里处仰望西崖可见。为崖壁自然石纹鳞须森然,若鱼若龙,其首恰对一瀑水出口,故又称“鲤鱼跳龙门”。
太白醉酒石
在黄甫峪秦王龛下。涧中一石,周可方丈,其面如如削,,其顶平坦。传说李白仕途失意,携友人荷美酒,拎琴瑟,经黄甫峪登华山,曾在此把酒长歌,醉卧石上,故名。石下一泓碧水,广约20平方米,是为“太白醒酒潭”。
仙人拜岳石
在南峰东南壑外,由黄南峪秦王龛南望可见。一巨石高数十米,远望其形如一人拱手朝拜华岳故名。其石本同猴子观文约中之石猴为一石,因观赏角度不同,形态亦不同。
龟蛇锁车箱
在仙峪内斜岭东北峰巅。由斜岭上东望,可见二石形状酷似龟蛇。斜岭西下为天下第七水府一一车箱龙潭,传说龟蛇即守卫车箱水府之二将军。
刘秀车辙
在瓮峪关门口内北壁。其处石崖削立,崖壁上有两条白色石纹,自西而东,并列伸延,长数百米,状如车辙。相传汉时王养领兵追赶刘秀,刘秀驾车逃到此处,见一崖横阻,追兵将至,情急中祷于岳神,车马便飞崖而上。王莽知刘秀有天神相助,只好就此罢休。崖上石纹,即刘秀车行时留下的车辙印痕。
相公帽
在仙峪蛤蟆沟。谷中有一巨石,顶部平坦,可容十几人坐卧。其东侧山体腰部形成一块独立的巨石,悸危欲坠,正视如古代相公所戴之帽,人称相公帽,为仙峪中第一石景。
饮马槽
在仙峪石板沟口大栈道以南溪西畔。有一巨石,昔日水流冲蚀出一狭长的深槽,长约1.5米宽不足30厘米,槽中有水,绝似旧时之饮马石槽,故名。
大华山智慧旅游综合整理
编辑:麓晓 审核:Jenny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