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2来华山工作后,已多次听说过大山之中王道岭村的故事,一直心生向往,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探访。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华山人,去过松桧峰,上过大上方,却没有去过王道岭,总觉得是个缺憾,尤其是身边很多朋友去过王道岭后,个个赞赏有加,这更加重了我的好奇心。
2019年初便定下要去一次王道岭的计划,5月11日,机会终于来了。这天天气晴朗,视野开阔,约上好友小邢,从当地人那儿问清爬山路线后,9点半,我们出发了。
从黄甫峪东面一个涵洞穿过陇海铁路后,沿着铁道往东走几十米便来到了上王道岭的路口。先前被王道岭人踩出的土路已经被荗密的植被覆盖,几乎湮灭,只能依稀看出有一条羊肠小道在山坡上迂回盘旋。坡陡路滑,幸好之前在山脚下捡了一根木棍柱着,才感到安全一些,不一会儿我们便爬得大汗淋漓,气喘嘘嘘。
走得双腿酸软,不得已停下来歇息。回首北望,顿感心旷神怡,黄河如带,渭河如丝,华阴城区一览无遗,我不由联想起了孔子的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是此时此刻感受最美的诠释。
多肉和叶片像标本的植物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想着路途遥远,只能稍作停留,便又启程了。在路边,竟然见到了一种很奇怪的植物,叶片像是书里的标本,薄薄的特别平整,叶沿是白的,向里逐渐变青,还有许多野生的多肉生长在石壁上,非常好看。小邢看我步履有些艰难,硬是把我背的水和干粮放在了他的肩上,我这才轻松了一些,稍缓了一口气。
大概11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山顶”,人已累得气喘吁吁。幸好山上手机还有信号,电话联系了去过王道岭的向导,才知道我们现在的位置名叫“白石坡”,要到王道岭还要翻过两座山头,让人不禁顿生怯意,差一点崩溃。但想到这样无功折返以后肯定会后悔,便决定坚持走下去,如果走到15点还没走到的话,再往回返不迟。
白石坡
爬上第二个山顶时,道路逐渐平缓了,路两边的草更加茂盛,在这里甚至可以见到大片的芦苇。环顾四周群山,景色错落起伏,走在山脊上,清风徐来,犹如在花海中泛舟,让人兴致盎然。后来知道这个山头名叫“船嘴子”。
走到了第三个山顶,正是晌午,太阳炎热,想到至今还未到达目的地,不由让人有些气馁,掏出手机看看仍有信号,定了一下位置,发现离山神庙只剩982米,一下子让人精神振奋,力气大增,不由加快了脚步。
在穿越了一段高过头顶的茂密林地后,终于见到了第一个目标地——山神庙,心情大好。只见用砖片状石头堆砌的庙里供奉着一尊40厘米左右高的山神像,神像前面还放着一个小酒杯。直至此刻我们才有心情坐下来拿出带来的干粮享受,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体悟“人生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道理。
山神庙
从山神庙再往前走,就进了王道岭村。王道岭村位于一个山顶盆地之中。顺着石阶路往下走,很快便见到溪水边的二间砖瓦房,这是王道岭村的下院子。沿着溪水前行,来到王道岭村的上院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三间年久失修、已经破败的砖瓦房,房门大开,里面空无一物,庭院前杂草荒芜,显然已经很久无人居住。
下院子
上院子
路边的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而安静。我们在溪边洗脸,突然感到眼睛被蛰得生疼,才发现原来脸上的汗水早已结晶成了盐粒,渗入到眼睛中。这样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看时间巳是15点40分了,手机巳无任何信号,想到上来时向导反复叮嘱的“一定要赶在天黑之前原路返回出山,否则容易迷路困在山内”的话,便抓紧时间拍了几张留念照片,然后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
回来时太阳已不像来时那么火热,伴随着我们一道逐渐下山,照在身上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落日的余晖下,一片片高山芦苇变成了金黄色,随着风儿摇曳,像是和我们道别。小邢的环保意识特别强,不但将我们自身用过的塑料食品袋全部装入包中,而且将沿路捡拾的垃圾全都带出了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重力的作用,一路上,大脚趾始终顶着鞋的前端,顶得大脚趾盖生疼,像是要掉下来一样,只能正走一段,然后反过来拄着拐杖后退一段。就这样走走停停,终于在晚上19点时走出了大山。虽然步履盘跚,但还是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而由衷地高兴,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华山“土著人”而感到自豪!
作者:华旅集团机关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