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庙是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它的五道大门、三座牌楼、众多石碑、数不清的名木古树,都是大有来头、底蕴深厚的宝藏。随便挑出一件来,也需得连篇累牍地交代前世今生。既然来了就不想走,何妨沉浸其中,神游太华。
阴天里的西岳庙看起来格外庄严神圣。四周城墙环绕,城墙四角的黄色琉璃瓦多檐角楼,没有阳光加持,显不出琉璃瓦的璀璨,但是雄伟的气势丝毫不受影响。
庙门内和庙门外是两个世界,一个古色古香,仿佛回到静谧的古代;一个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奔波在现代化的城市中。
此刻无人打扰,正好细细揣度它的前世今生。
遥想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祭祀华山神而建了一座集灵宫,这便是西岳庙的前身,彼时它还不在此处,远在华山脚下的黄甫峪口。到了东汉,汉桓帝刘志觉得祭拜山神采用“望祭”的方式更能体现皇家威仪,于是舍近求远把集灵宫迁往长安通向洛阳的官道旁,从此改称“西岳庙”。
迁到这里的西岳庙,面朝华山背靠渭水,此后便是历朝历代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圣地。明朝嘉靖时期,仿照北京故宫修缮西岳庙,因此,它也被称作“陕西故宫”。清朝乾隆年间又对西岳庙大规模整修,终于形成今日的整体格局——重城式目字形结构,传统中轴线对称布局。
万寿阁
如今西岳庙的总面积已达一百八十六亩,它的规模宏大、体制尊崇、古柏参天、碑石林立,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美称。这第一当之无愧,一是在五岳庙中规模第一;二是所处地理位置独一无二。西岳庙坐北面南,是五岳中唯一正对主峰的祭祀庙宇。
自汉武帝始,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一百多位皇帝亲临西岳庙祭祀华山神,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同治帝、光绪帝、慈禧太后为西岳庙题匾、题诗。奉旨来祭祀的大臣、地方大员更是不计其数,有北周的达奚武,唐代的李德裕、清代的左宗棠等等。
西岳庙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唐代的颜真卿、李商隐,清代的陆润庠等纷纷到此一游,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祭文、游记与题跋,如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无价之宝。
听导游一路娓娓道来,想象脚下泛着墨玉光的石板路,院中金黄的银杏树,能和先贤在不同的时空一起走过、凝视过,不由得生出敬仰之心,庆幸之感。
走进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灏,为浩大深远之意。此门为灏灵门,西岳庙的正殿为灏灵殿,都是称颂西岳神法力无边。
灏灵门建于明代,城门上有城楼,在上方正中有石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敕修,是皇帝下令修建之意。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灏灵门正门只有皇帝才能进入。一不留神,就享受了一次皇帝的待遇。
过了灏灵门,就来到了西岳庙的第一进院落——瓮城。瓮城建在正门外,具有防御性质,也叫月城。在宁静祥和的西岳庙只起到象征性的作用。西岳庙的正门也叫午门,同样是仿照了故宫。清宫剧里总爱说“拖出午门斩首!”历史中拖出去斩首的地方在菜市口而不是午门,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廷杖处罚大臣、陈设仪仗彰显皇威的地方。
通过午门的这条石板路为御道,过去也是专供帝王行走,两侧的宾道是给文武百官留的路。午门上面这座宏伟的五凤楼,始建于明,毁于清同治元年。186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平息战乱,对西岳庙进行了整修,但由于晚清政府国库空虚,五凤楼一直等到1999年才复修成了原貌。这座砖石城门建筑,由主配楼构成,中间以穿廊相通。城墙东西两侧有上、下城的马道,可以登城。因其“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翘翼者也。”故得其名五凤楼。在五凤楼前左右两侧原有钟、鼓两座楼,原为祭祀大典时使用,遗憾的是今天已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了,只能追思它曾经的辉煌。
御花园
穿过午门,就到了西岳庙的第二进院落。昔日这里陈列着很多碑刻,曾有“小碑林”的美称。继续向里走就到了棂星门。棂星门得名于灵星,也就是天田星,过去古人祭祀它以求五谷丰登。西岳庙的这扇门又因形似窗棂,故称“棂星门”。
棂星门是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色彩绚丽,特别是斗拱飞檐上的龙头,无不显示了西岳庙的尊贵。
棂星门主体为三间高大的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楼,每间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仿故宫宫门样式。这介绍太专业了,如果不是导游重点讲解,可能感慨一声:“哇!太牛了!这个真好看!”就匆匆走过去了。在密布的如意斗拱中,不仔细看很难注意到有九条雕刻精美的龙头。九龙朝向各不相同,七只正出,两只斜出,它们从不同方向守卫着西岳庙的大门,百姓俗称“九龙口”。九条龙中只有七条龙口是全张开的,另两条是半张开的。只因封建礼制的最高等级就是“九五之尊”,九为阳数之最,代表至尊无上,只能出现在皇家庙宇中。西岳庙已经用了九条龙,体现出西岳庙是皇家祭祀庙宇,但最高等级的祭祀之处几乎都在京城内,像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等。西岳庙为次于大祀的中祀庙宇,不能僭越等级。因此有两条龙的口是半张开的,以此表示低一个等级。
棂星门的门钉也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门钉有九路、七路、五路三种规定,均为阳数,九行九列等级最高。西岳庙的等级,比九行九列的八十一颗门钉恰好少两行,低一个等级。这真是小处不小,大有讲究。
跨过棂星门,眼前的这些古柏苍劲有力,它们都有千余岁了,盘旋之躯直插云霄。这些柏树形似盘龙,俗称“龙柏”。他们也只能出现在皇家场所,古代的老百姓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而今,大可伸手轻抚它们的脊背,慰劳这些穿越历史、见证变迁的老朋友。
前方的天威咫尺石牌楼,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为庙内现存三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座石牌楼仿木结构建造,全部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部件组合而成,节点用榫卯衔接。
整个牌楼覆盖了官禄、福寿等等一系列美好的寓意,聚集了圆、透、浮、线雕等四种雕刻技法,中国古代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应有尽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汇集于一座牌楼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仅仅是这座牌楼就值得专门开篇细细讲解一番,否则难以言尽它的精妙。
少昊之都牌楼
来到西岳庙的第四道门——金城门。金城门是灏灵殿的正门,始建于明代,位于正殿之南,系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金城门的斗拱自成体系,用材硕大,布局疏朗,结构稳固,风格古朴,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越过金城门就进入了西岳庙的第四座院落,这个院落四周回廊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也是整座庙宇中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院落,一跨进去就迎面扑来一股威仪、肃穆之感。
矗立在面前的这座宏伟古建筑就是西岳庙的正殿——灏灵殿。它坐落在十分宽大的用石条砌成的凸字形须弥座月台上。为什么叫须弥座呢?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须弥山做安置佛像的台座,彰显佛的神圣。在月台的前面有二龙戏珠御踏,也叫主阶。御踏是专为皇帝所设的进入大殿的行走之道,其两侧对称分布着宾阶、阼阶,森严的等级制度再次体现。御踏正中浮雕着二龙戏珠图案;底部为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面上还矗立着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周边辅刻以缠枝蔓草,雕工非凡。
仰视灏灵殿,它是西岳庙的正殿也叫大殿。四周柱列环绕,共有六十八根大柱、十三条大檩、九条大梁。它是北方传统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气势巍峨。它就是古代祭祀西岳神的主场所。内悬清同治帝“瑞凝仙掌”、光绪帝“金天昭瑞”、慈禧太后“仙掌凌云”诸匾。藻井文饰为“八卦仙鹤衔桃朝阳图案”。
穿过大殿就来到了寝宫。灏灵殿和寝宫就是依据《礼记》《考工记》及传统礼制的前殿后宫而建,正是谓“庙后有寝,乃栖神妥灵之所。”寝宫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檐下斗拱承托,小巧安逸。原建筑为明清时所建,可惜在清同治元年焚毁。现在的构造为明清时期华阴文庙大成殿的样式。
继续向后走,过了后宰门这内宫城的最后一道门,便来到了西岳庙最后一个院落——御花园。首先前来迎接的是少昊之都石牌楼。它建于明代,四柱三楼三间石质建筑。牌楼纹饰内容与天威咫尺牌楼相似。少昊,即西岳华山神,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白帝,是主管西方之神。少昊之都就是西岳神的府第。
御书楼
御花园中有一座御书楼,始建于清乾隆42年(1777年),内置乾隆皇帝御书“岳莲灵澍”卧碑,意为“西岳如莲,祈雨灵验”,书法浑厚迥劲,风采卓然。
出了御书楼就来到西岳庙最后的高台建筑——万寿阁。走上一段小台阶,来到小平台,就到了蓐收之府石牌楼,它也可以说是登上万寿阁的一道门。它与少昊之都石牌楼在雕刻手法、形制上相近。蓐收,据传说是少昊之子,辅助少昊掌管西方,负责察看西天的太阳,还兼管天上的刑罚,是传说中的金神。这里就是蓐收的府第了。
来到西岳庙的制高点万寿阁的平台上,由这儿入室可直登万寿阁顶。此阁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是一座琉璃瓦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阁式高台建筑,主楼与两侧藏经楼之间相通,建筑形式巍峨壮丽,可俯视全庙。爬上三楼登上阁顶,鸟瞰西岳庙气势恢宏,南望华山灿如莲花。身不由己地进入“千寻阁势倚苍穹,缥缈真成白帝宫。栏外三峰刚对华,望中八水直趋潼。”的诗境。
西岳庙最后的一个小型建筑游岳坊。它也是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前部有半间回廊,整个建筑不用斗拱,这在西岳庙古建筑群中算是个例外。从游岳坊的两侧可通向西岳庙的城墙,这是西岳庙的外城墙。漫步城墙上,不禁想起登上八达岭长城那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洒脱快意。
西岳庙的城墙为明初所建,城墙高约八米多,顶部外侧有垛口,这种设施首创于春秋时的郑国郸城,历代相沿不衰,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坚固。雄伟的城墙使得西岳庙显得更为大气端庄,蕴含着不怒自威的皇家气派。绕城一周,居高临下,庙内美景一览无余,换个角度观赏,同样的景致却别有洞天。
西岳庙内移步换景,处处有故事,件件有讲究,恨不能拉着导游把沟沟坎坎、角角落落都仔细观瞻几遍。这座文化的宝库,散发出巨大的磁场,吸引人们流连忘返。走马观花不适合这里,唯有动用看、听、触、思,全身心地感受,才能体会到它的好处。西岳庙,值得再来几次。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颜 伟
设计/张 瑞
审核/刘聪梅
签发/屈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