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欣)
潼关之名,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中在建安十六年发生的曹操、马超、韩遂潼关之战,这也是潼关这个名词和关口第一次出现于文献记载之中。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安帝永初元年,陇西一带羌民叛乱,侵扰三辅地区,即今关中地区。反叛势力越来越大,数千羌骑飞越黄河,进入河东,直接威胁到东汉都城洛阳。为了保卫都城安全,朝廷在险要之处建造了许多坞候所,其主要作用是监测敌情、通讯报警及屯兵。其实,由于函谷关已经东迁新安县,不仅距离洛阳太近,而且无险可守,朝廷便选择远离京都的潼关设关。潼关由此诞生,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军事防线。此后,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步完善成为一道重要的关城,称做汉潼关城。
据考证,汉潼关关址在今潼关县秦东镇杨家村村北附近,从遗迹来看,仅仅是东西走向“一”字形的城墙和关楼,长约1500米,东起远望沟西沿,西至禁沟东沿,设有关门楼等防守设施,属易守难攻。南北两道关城之间虽然相距约1.3公里,但两道关墙东边的远望沟西沿和西边的潼洛川东沿都是深涧绝壁,是天然的险要防线,因此并不需要再建筑城墙。
隋大业七年,在禁沟河及潼河交汇处修筑了隋潼关,而在史籍资料中对此记载很少。隋代城池几乎也没留下古迹遗存,其作用既是军事关卡又是课税关卡,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关城。唐天授二年,武则天为防止关陇贵族报复,扩大了东都洛阳的管理范围,诏令设立潼津县,大兴土木,在黄河南岸建起了关,修起了城,成为地地道道的潼关城,也称唐潼关城。由于此次选址极佳,宋、元、明、清各代对潼关城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认识高度统一,均不在移关迁城,而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葺、加固和增建。
尤其是在明朝时期,对潼关的建树较多。明洪武五年时设立潼关卫,使潼关的军事地位显著提高。潼关卫指挥使马骙将原在古城外的麒麟山、砚台山、象山、凤凰山以及潼河囊括其中,以城墙连接。后又陆续修建了南北水关楼,使潼关城的规模更大、防御功能更强。
清代的潼关城,仍然沿袭了明朝潼关城的规模和建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重修。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均砌上了青砖,潼关城从此更加坚固、雄伟。
古老的潼关,结淀了悠久厚重的关隘文化;军城的潼关,孕育出了独特的战争社火。古人云:“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的险,是既有天然之险,又有人为的巧夺天工,这二者的结合造就了驰名远扬的千古名关。
课堂提问:
1.潼关正式建关是在哪个朝代?
2.明朝时期将哪些山囊括于城内?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