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党员……”
---记澄城县冯原镇韦家社村老党员韦有财
走进澄城县冯原镇韦家社村老党员韦有财的家,积淀着岁月痕迹的窑洞里,崭新的液晶大电视惹人瞩目。韦有财的儿子韦小平说,老父亲爱看电视。每当有“红色经典”节目,播放解放军冲锋、穷苦人翻身这样的镜头,老人总是看的格外认真……
烽火岁月:随时准备着牺牲
韦有财生于1936年,生逢乱世,母亲早亡,是祖母含辛茹苦的把他拉扯大。韦家社村地处壶梯山脚下,著名的壶梯山战役就附近打响,张富清老英雄和他的战友们曾在这里为了乡亲们的翻身解放浴血奋战。1951年,韦有财完小毕业,并考上了当时的澄城初中,拿到了继续学习深造的“通知书”。与此同时,村干部来到家里动员他参军。是继续上学还是报名参军?韦有财面临选择。小时候,国共军队在村庄周边拉锯战斗的情景和对待村民天差地别的态度让韦有财印象深刻。在祖母和村里人的鼓励下,他决定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1军1师1团三营7连的一名战士。 全国解放后,在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国民党部队残余的骨干分子纠集散兵游勇,组成顽固的土匪武装。韦有财所在的部队,就处在剿匪战斗的前线。1952年,韦有财随部队在青海先后两次参加剿匪战斗。部队里,韦有财最要好的战友叫李坤生,两个人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学。剿匪战斗,好朋友牺牲在了前线,韦有财身上的棉袄也被敌人的子弹打穿并着了火……“从当兵的那一刻起,我随时准备着牺牲!”尽管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但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老人的言语依旧铿锵有力。
剿匪战斗后不久,韦有财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因为有文化底子,经过培训,他成了连队里的一名卫生员。在这场更为惨烈的战争中,冒着猛烈的空袭和炮火,韦有财一次次的把受了伤的战友背下火线抢救,又眼看着不少战友光荣的牺牲。
血与火的经历中,韦有财发现,每次战斗冲在最前面的战友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入党,成了韦有财心中最迫切的愿望和信念。1955年5月,韦有财随部队回国,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海军学校学习。1956年,他以优异的表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乡支农:党号召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8年,韦有财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杭州半山钢铁厂,先后担任总变电所所长、用电管理工段长。拿上了工资,成了吃上国家饭的“公家人”。在钢铁厂期间,韦有财的电工特长派上了用场,他本人的工作表现得到工厂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这个时候,韦有财妻子李变儿及女儿的户口已经迁到了杭州市。迎接他们一家的,将是稳定的城市生活。1962年,党中央号召精简退职回乡支农。韦有财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澄城县冯原镇韦家社村,是继续当“公家人”还是回去当农民?韦有财再次面临选择。经过6次打报告争取,韦有财带着一家人告别了风光旖旎的美丽西湖,回到了沟壑之间的偏僻乡村。
“一日离乡一日深,犹如孤鸟宿寒林。纵然此处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这是当年韦有财回乡时,厂里一位同事写给他的送别诗。字里行间,有敬佩也有惋惜。但韦有财说,我是个党员,党号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回到村上,韦有财担任了韦家社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韦家社村各项工作基础都很差。支部办公没场所、群众开会没地方、娃娃上学没学校……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韦有财明白,只有带着大家干起来。随后几年,韦家社村部、礼堂、学校等先后建成。“永丰的口粮、韦庄的礼堂,西社的林场,小河的机房”这是当时流传在西社公社一带的民谣,韦有财带着大家干出的业绩,群众看在眼里。
当村干部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事什么?韦有财说起的并不是自己的事。那是修石堡川水库支渠的时候。在施工大会战中,韦家社村被安排在填方最大的关键之处。炸石头时,村上一个叫韦中锁的年轻人不幸身亡。葬礼上,韦中锁的父亲,村上的老党员韦许堂老汉说:“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儿为此而死,死的光荣。”尽管事情过去了很多年,韦许堂老汉也早已去世,但韦有财怎么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他说,村上过去有了这些成绩,关键是把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起来,广大的党员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
引种苹果:要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部署。这一时期韦有财考虑最多的是怎么让群众日子好起来。1979年,韦有财带着村干部来到我省种植苹果比较早的洛川县考察。“作务技术不懂,失败了咋办?”虽然村上人有不同意见,但他觉得,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都差不多,种苹果洛川能行,韦家社村也一定行。是安安稳稳的继续种着效益不高的小麦玉米、重复昨日的故事还是冒着风险试一试?韦有财又一次面临着选择。1980年,韦家社村支部决定引种苹果,并于当年在村上集中土地20亩,种起了西社公社的第一片苹果园。今天,苹果已经成了韦家社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全村现有苹果种植面积1800余亩,仅此一项每年可以为全村群众带来3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1983年7月,韦有财从村支部书记任上退了下来,在村里人看来,他仍是个闲不住的老汉。发现群众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老汉坐不住了。在村上发起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勤俭办事,倡导文明新风。镇上美丽乡村建设搞绿化,老汉坐不住了,把自家院子里两棵栽了多年的冬青挖出来,让儿子给捐出去。后任的村干部工作有了困难,村上群众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听到这些,老汉总是在家坐不住,总想去帮着把问题解决了。日常生活里,韦有财最主要的事情还是照顾老伴。老伴脑梗已经13年了,韦有财说,过去当村干部的时候,家里的事情他没有管过,现在老伴身体不好,他要尽量把亏欠老伴的弥补上。“农民都念叨党中央、习主席好!”闲暇时候,韦有财喜欢看电视,看到近年来的发展,他由衷地感到高兴。韦有财说,就比如说脱贫攻坚,中央下了这么大的功夫,硬是让这么多贫困户的日子好起来了。“虽然现在83岁,干不动了。但我还要当一个党的好政策的宣传员”韦有财说。
采访后记:采访韦有财老人,其实更是学习和感动的过程。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壮语,从相框里英姿飒爽的战士到眼前精神矍铄的老人,韦有财的故事平凡而又不平凡。柳青曾说,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面临着人生中的几次重要选择,韦有财毫不犹豫,以一个党员的立场和担当,毅然决然的做出选择,谱写了令人敬佩的“奋斗史”、“创业史”,真切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情怀。上过战场、进过军校、当过工人,最后却成了个农民,你觉得这一辈子亏不亏?老人说,有啥亏的,我眼看着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比起他们,我做的事太少了。向老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