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秦东大地,草木苍翠。极目远眺,奔腾不息的黄河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渭南,正努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奏响秦东大地上的黄河新乐章。
4月中旬,记者深入渭南市潼关县、大荔县与合阳县3个沿黄县,用脚步丈量黄河,目睹气象万千:黄河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的湿地生态;黄河之美,美在脱贫致富的勤劳农民;黄河之美,美在蓬勃发展的黄河文化。
诗意栖居在秦东
滚滚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至合阳,水面开阔,形成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湖泊型温泉湿地——洽川湿地。4月14日,走进这片湿地,只见蒙蒙细雨中,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白鹭飞出。
57岁的雷现荣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在洽川湿地拍鸟已不下20个年头。“有时一走进芦苇丛就会惊起一群鸟,空中黑压压一大片。”雷现荣说,“尤其是这两年,湿地里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很多,十几年未见的大鸨、灰鹤等鸟类也都回来了。”
这一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合阳县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近年来,合阳县创造了全省第一个设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第一个成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第一个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等多项“全省第一”。同时,合阳县积极实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鱼塘、限制莲池随意扩展)三还(还芦苇、还水面、还湿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使“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成为合阳的真实写照。
如此美景不只存在于合阳。走进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和潼关三河口湿地公园,仿佛走进了“芦苇风生白鸟飞”的水墨画卷里。与合阳县一样,近年来,大荔县与潼关县相继成立湿地管理保护办公室,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起了湿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如今,北起韩城南至潼关、长达130多公里的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鸟类已经达到148种,占全省鸟类总种数四成以上,鸟类数量最多时达40多万只。
设施农业看渭南
距黄河西岸7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亿元村”,那就是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
4月13日,融融春日下,站在小坡村高处眺望,万亩大棚铺向天际。走进大棚里看到,冬枣树郁郁葱葱。“过阵子就能上市了,开市价好了每斤能卖到上百元。”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
现在的生活比冬枣还甜,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曾经的“苦涩”。那时,小坡村是出了名的“小破村”,全村4000多口人守着万亩盐碱地过穷日子。
1998年,33岁的薛安全当选村主任,带领小坡村群众开始了向万亩盐碱地要效益的征程。
灌溉是首要问题。村里500米以内水质尚好,500米以外就是苦水。于是,薛安全决定修路、引水。“当时我们筹措了300多万元,修了3.8公里长的主干渠和另外13条小渠。”薛安全说。“引洛下滩”项目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灌溉问题。喝到“甜水”,从外面引进来的枣树长势良好。后来,薛安全和村干部们一起请来专家,给枣树搭棚,嫁接新品种冬枣。如今,小坡村还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使“小坡”冬枣走向了全国。
设施农业不仅在大荔铺展开来,在潼关、合阳等地也形成了规模。4月10日,走进潼关县的金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里的石榴树青翠欲滴,橘红色的花苞格外醒目。园区负责人王新军介绍,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县软籽石榴种植面积发展到了近3万亩,产值达1.2亿元。
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渭南市积极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瓜菜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6万多亩,年产量达到278万吨,位居全省第一。
文旅融合新发展
山河表里,岳渎相望。4月10日,记者登上位于潼关县秦东镇的岳渎阁,一览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壮阔,远眺薄雾里中条山的雄姿。
近年来,潼关县每年的旅游综合收入达数十亿元,新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依托独特的关隘文化,潼关县深入挖掘“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城、古关、古战场”文化潜力,加紧建设一条串联起潼关古城、十二连城、岳渎公园等“十里画廊·慢游潼关”景观带。这个潼关县规模最大的全域旅游项目,正在为“华夏金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溯黄河北上至大荔县,驰名中外的丰图义仓就矗立于黄河岸边。宏大的建仓规模、悠久的储粮历史以及古仓今用的价值,无愧于 “天下第一仓”的称号。依托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大荔县积极打造农耕文化名片,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了1500万人次。
继续北上至合阳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论是《关雎》的诞生地洽川,还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这里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4月15日,走进黄河岸边的百良镇岔峪村,只见除了明媚的湖光山色外,还有文王初载、伊尹耕莘、显父宴宾等5个历史微场景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来黄河游览的人驻足观赏。合阳县县长邓宽社表示,合阳县将继续通过唱诵诗经大赛、建好诗经苑主题公园等具体举措,集中展示诗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