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
渭南专场发布会召开
本网讯 9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渭南专场。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琳出席发布会,介绍了渭南市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的东大门。全市共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蒲城、合阳、白水、澄城、富平),其他6个县(市、区)均有扶贫任务。近年来,渭南市积极践行强化组织保障与责任体系、提升产业帮扶与增收致富、改善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激发社会力量与内生动力、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及巩固党的建设和工作作风七项工作。
中共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
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琳
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魏建锋说,截止去年底,渭南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减少到2.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4%,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魏建锋介绍,以种养业为基础,渭南大力发展“3+X”特色产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8万亩,果园面积达397万亩,存栏生猪151.3万头、家禽1723万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共带动贫困户11.4万户39.7万人。
同时,渭南市创新带贫益贫模式,探索形成了“村村建园”“果园托管”“村党组织+”等模式,建成扶贫产业园1059个,带动贫困户5.9万户14.2万人;托管果园面积6.1万亩;建成“村党组织+”产业点1260个,带动贫困群众52922户。着眼村集体的发展后劲,实现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参股、就地务工、集体参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特色产业。连续三年,渭南市产业扶贫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041元增长为2019年的8439元。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着力激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主动性,渭南市821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结对帮扶1007个村,实施项目1687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通过持续加强苏陕扶贫协作,累计使用苏陕扶贫协作资金 4.2亿元,实施项目268个,带动贫困户10余万人,陕西圣唐乳业、扬子江药业等16家企业落地渭南,投资金额达到10.5亿元。
谈及迎来全面小康后渭南市针对产业的长远谋划,魏建锋表示,下阶段,渭南将制定市县乡村各级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区域主导型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坚持把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继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带贫益贫机制落实落细,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渭南市脱贫攻坚工作特色和亮点
在产业发展上,渭南形成“村村建园”、果园托管、“党支部+”等多种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广泛动员,尽锐出战;紧盯问题,扎实整改;建立机制,巩固成果,开展千人大排查提升饮水安全质量。通过一个台账、五个渠道“1+5”举措实现充分就业。五项职责明任务、四方联动促落实、三种形式培训提能力、两项措施激活力。“五四三二”机制管好“四支队伍”。微信小程序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有3.4万名教师注册了该应用,绑定帮扶学生数5万余名,发布教育扶贫日志795102篇。“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三团一队”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数说渭南脱贫攻坚
渭南市共有国定贫困县5个(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个(合阳县同家庄镇文王村、河塬社区、兴隆社区,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阿东村,富平县薛镇赵老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0881户655980人。截至2019年底,5个国定县全部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175269户627046人,剩余贫困人口15612户28934人,贫困发生率从24.08%下降到0.84%,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
——产业扶贫亮点纷呈 目前设施农业总面积128万亩,果园总面积397万亩;存栏生猪151.3万头、牛17.8万头、羊130.2万只、家禽1723万只,累计带动贫困户11.4万户39.7万人。探索形成了“果园托管”模式,托管面积6.1万亩,14家企业合作社参与。
——就业扶贫成效显著 2017年以来,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348775人。其中,转移就业156256人,灵活就业52659人,农业就业138560人,自主创业1300人;贫困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29382人,培训后就业8053人;创业培训1680人,培训后创业173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245人;累计开发就业扶贫“三岗”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1227人;创建就业扶贫基地84家,认定社区工厂93家,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近3000人。
——安全住房全面实现 全市农村住房完成全覆盖鉴定,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90881户,一般农户898166户。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1404户,中省市县四级配套资金累计约2.95亿元均已拨付到位,全市农户实现居者有其所。
——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全市共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859户18445人,其中符合拆除条件的4575户、符合复垦复绿条件的3939户已全部完成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全市旧宅腾退率、拆除率、复垦复绿率达到100%。全市易地搬迁点贫困劳动力实现帮扶就业2.62万人,搬迁群众中的在校生全面实现就近入学,民生保障、社区管理等后续工作日趋完善,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安居乐业。
——医疗保障发挥重要作用 全市65599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56名边缘户人口全部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贫困人口参保财政补贴已全部落实到位。
——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 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0.41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96亿元;全市教育系统32757名教师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65期,培训103875人次,其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富余劳动力)培训37838人次。
——生态扶贫不断巩固 目前全市在岗生态护林员2595名。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劳务补助2844万元,每名生态护林员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共为1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551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为2万余户贫困户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1899万元,实现户均增收700多元;为3.7万户贫困群众栽植特色经济林15.89万亩。目前带动贫困户的新型涉林经营主体共22个,带动贫困人口2078人,共帮助增收25.5万元;带动贫困户的涉林合作社202家,带动贫困户5210人,共帮助增收108.1万元。
——兜底保障网全面织牢 全市未脱贫人口中,已落实民政兜底保障政策27768人,保障率98.82%,其中,纳入低保范围21569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6132人,纳入孤儿及非低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67人。
——扶贫资金全力保障 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中、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0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资金9.7亿元,巩固提升项目828处,改善提升了276万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贫困人口、贫困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完成通村公路“油返砂”项目建设700.3公里。全市501个贫困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123个镇(办)、1915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了100%;1915个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46.96万座,其中今年完成农村改厕4.47万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万余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大力宣传报道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刊播脱贫攻坚稿件6700余篇(条),在中省媒体刊播脱贫攻坚稿件3350篇(条),市政府新闻办46次(场)新闻发布会开到田间地头,让数据和事实融汇泥土气息,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的肯定。
——各级扶贫干部活跃在脱贫一线 中省市县四级共派出包联单位1357个。
——苏陕扶贫协作硕果累累 先后引入陕西圣唐乳业、扬子江药业、镇江鑫运新型建材等16家知名企业,投资额达10.5亿元。镇江市共采购、销售我市特色农产品9285万元。帮助我市贫困群众赴江苏就业1264人,就近就地就业1052人;到其他省份就业1421人。实现镇镇结对20个、村村结对23个、企村结对23个、学校结对24个、医院结对9个。
——消费扶贫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全市共认定扶贫产品供应商128家,认定扶贫产品215个;建立消费扶贫产品专柜201台、专馆12个、专区10个,涉及运营企业138家。全市参与扶贫的电商企业318家,网店、微店从业人员2.11万人,贫困人员创业、就业4857人。全市消费扶贫销售金额6.5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