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渭南】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2018-06-01 17:33:02
说起华阴老腔,大家并不陌生,随着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和媒体的宣传,让历史悠久、濒临灭绝的老腔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一声老腔荡气回肠,秦人精神尽情彰显。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非遗文化,2018年5月14日晚7点,在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厅,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此举行。
音乐会在华阴老腔经典唱段《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豪迈气势下拉开了帷幕。今天的舞台主角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老艺人,而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激情演唱,而且有板有眼,荡气回肠。
老腔经典曲目《关中古歌》,是关中农民活着的感受,是生命对于黄河的呐喊,是生活对于华山的挣扎,是日子对于黄土的依赖。在这个节目中,舞台上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景,72岁的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老师和23岁的白霜同学同台演出,一老一少,苍茫与青春,古老与新生就在此刻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一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老腔的未来。
担任主唱的这位帅气的小伙子名叫白霜,是渭南师范学院老腔艺术团的团长。他的演唱豪迈大气,洒脱奔放,朝气蓬勃。今天晚上的演唱会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汇报演出,而是将要决定他或者他们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
演出现场,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张喜民老师端坐舞台中央,白霜同学以中国最传统、最庄重的叩首礼正式拜师。
这一刻,我们看到了张喜民老师幸福而满足的微笑,看到师徒二人默契的配合,看到好似父子亲情的和谐,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的传承,看到老腔的未来与希望......
华阴老腔发源于渭河岸边的华阴市双泉村,历史悠久,由船工号子演变而来。古老的唱腔随着悠悠渭河水默默流淌到了今天。张喜民老师,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72岁,15岁开始学习老腔表演,1980年成立自己的老腔班社--喜民班。张喜民老师先后参加了央视2007春节戏曲晚会和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文艺晚会演出,特别是加盟北京人艺创作的话剧“白鹿原”演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2016年,华阴老腔登上了央视猴年春晚的舞台,风靡全国,多次赴外国及港澳台演出。
古老的老腔继承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次的收徒仪式颠覆了传统观念,打破了祖传规矩,这种颠覆和打破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为了老腔后继有人,华阴老腔打破族规,收徒授艺,这是一种胸怀和责任。
白霜说,这次拜师仪式,自己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这是整个大学生艺术团在向老艺人拜师,这是一种庄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白霜,1995年出生于榆林神木县,是一个地道的陕北后生。朴实无华的性格和陕北后生特有的粗犷豪迈的嗓音似乎让他此生与老腔终会结缘。
大学生老腔艺术团团长白霜现为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音乐学部的学生,在声乐主修期间选修非遗老腔方向。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音乐学部音乐系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建设“十三五”学科项目--《艺术学科视域下的华阴老腔表演实践研究》。渭南师范学院老腔艺术团成立于2016年12月,经过两年的拜师学艺、艰苦排练,现在已经成为渭南师范学院的招牌演出团体,参加市上对外的活动,宣传渭南。
杨军燕,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音乐学部音乐系主任,从事声乐教育工作30多年,非常重视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师范学院老腔艺术团就是在她的积极倡导下组建起来的。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建两年时间,参加市上及学校40多场演出,为宣传渭南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至此,古老的华阴老腔焕发出青春力量,显得更加朝气蓬勃,青春勃发!
任何事情成功的背后都有艰辛的故事,大学生老腔艺术团也不例外。
杨教授清楚的认为,非遗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老腔,在完成大学生团队组建之后,她的大学生艺术团又走进了小学,她要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经过杨教授的培训,2017年少儿春晚,渭南历史上第一个娃娃老腔艺术团登上了渭南市少儿春晚的舞台。这支娃娃老腔艺术团就像更出土的嫩芽虽然稚嫩,但是却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古老的老腔带着黄土地的呐喊从远古走来,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旗帜,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老腔是渭南的,更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相信,有了国家的重视,有识之士的参与,年青一代的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老腔一定会唱的更加响亮,更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