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 ..
· 2023海内外河南商会会 ..
文化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在线
探秘华阴老腔

探秘华阴老腔葛优陈道明都跟他学 老腔火了“山寨版”也来了

 

    2016年3月11日讯,借着《白鹿原》,华阴老腔着实火了一把,不仅在国内演出邀约不断,还在一位美籍华人的运作下前往美国演出。华阴老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回忆,他们以为在美国也是给华人演,但没想到台下坐得全都是老外,看不见一个中国人。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赞老腔是“古老东方的摇滚乐”。

 

                                  

                                      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王振中

 

“摇滚乐?我觉得挺滑稽的。”华阴老腔艺术团团长党安华说,“其实有‘摇滚’的感觉是从2004年才开始的,以前演皮影戏一晚上都是三四个小时,你想那敢摇滚吗?”

不过这个标签确实帮老腔扩大了影响,有意思的事情也发生了。华阴老腔火了以后,不少“山寨版”也纷纷涌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智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老腔本是陕西划定的17个濒危剧种之一,规模与知名度都最低,然而自从老腔火了之后,周边许多唱碗碗腔、唱关中道情的剧社、戏班都改头换面声称自己是老腔。华阴有,华县、潼关、大荔都有老腔了。有的直接把张喜民他们的演出光盘买去模仿,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剧目上添加了砸板凳。

“反正城里人也分不清。”党安华说,省文化厅曾经让他去管一管,“咋管?根本顾不过来!”

王智也透露,有不少人曾询问他如何区分正牌和山寨版的华阴老腔,王智开始说,你们就看队里有没有“白毛”。“白毛”是除张喜民之外的另一位老腔国家级传承人王振中,因为得了白化病,皮肤和头发皆白,故有此绰号。后来王智发现,有个剧社连“白毛”都山寨了,请了一位也是一头白发的老艺人弹月琴,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老腔原本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独门秘籍”,现在张喜民也不在乎“山寨”横行了:“只要愿意学的都可以来,老腔都濒危了,多些人来演不是好事情么?”

但王智和党安华都认为,老腔每一次的火不过都是猎奇的火,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远远没有摆脱传承危机。

葛优陈道明他学的老腔

架起琴,搭上弦,记者面前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手捏拨片,拨弄起手中的月琴,口中一腔慷慨,唱出那苍凉的腔调来:“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虽然登上央视春晚让华阴老腔继《白鹿原》之后又火了一把,但而在这片喧嚣与热闹之下,这位老人似乎被遗忘了,他叫王振中,艺名“白毛”。

记者在华阴老腔艺术团团长党安华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华阴市内南寨村的王振中家。王振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年纪最长的华阴老腔艺人。因为生来有白化病,肤色与毛发皆白,得了“白毛”的称号,这反倒让他在一众老腔艺人中最为醒目。

王振中也是最早参与电影拍摄的老腔艺人,1993年,张艺谋拍摄电影《活着》,片中葛优饰演的福贵有演皮影的戏份。《活着》编剧芦苇是西安人,几年前曾来华阴听过王振中的戏,就举荐他去剧组。王振中在剧组中担任皮影戏的配音和指导。至今回忆起给葛优教唱腔和动作时,王振中都记忆犹新。“当时葛优念词,他用普通话,我说不行,你演这个得学陕西方言,我就一句句教给他,葛优学得快!”王振中说。

两年后西影厂拍摄电影《桃花满天红》,仍是一个与皮影有关的故事,王振中这次去指导的是陈道明。在片中,陈道明饰演皮影班社的当班小生满天红,有大段的唱段,都是王振中所教。

王振中从十来岁起就拜当时的皮影大师吕孝安学皮影老腔,而吕孝安的技艺也是习自双泉村的张家,张家即是在央视春晚上与谭维维合唱的张喜民家族。两人虽然师承一脉,但因农村传统的习俗原因,不同的班社之间一直龃龉不断,起初党安华在改造华阴老腔时,为了把不同班社整合在一起演出,费了不少唇舌,最终让他们彼此打破门户之见,站在同一个舞台演出。

但当此次老腔登上春晚舞台的时候,王振中不在其中,他的年纪实在是有些大了,嗓子和身体情况都大不如初。在采访时,王振中多次表示,自己“气短着呢,唱不成,教人还凑活”。2013年,孙楠参加江苏卫视《全能星战》比赛,邀请王振中去帮他助演伴奏。老爷子在酒店里摔了一跤,伤得不轻,出院后就不再公开演出,随后他把自己多年的戏箱子也卖了,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华阴老腔的剧本可是传家宝

在王振中家里,我们看到了他珍藏的剧本,《冀州》《诛仙阵》……

老腔是皮影戏的伴奏和伴唱,因而老腔是有剧本的。皮影多是打打杀杀的武戏,老腔的唱词也多是从三国、战国、隋唐等历史故事中改编而来。这些剧本从哪个年代传下来的,无人知晓。然而现在的老腔艺人常演唱近年来新填词的作品,反而容易被不知情的人误认为是老剧本。

谭维维在《中国之星》中第一次与老腔艺人合作《给你一点颜色》时就犯了这个错误,他们误以为编进歌词的是作者不可考的古老唱词,节目播出后有媒体才披露,那一段“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是华山”的歌词来自渭南作家路树军的《关中古歌》,谭维维方面连忙发表声明表达致歉。后来谭维维与老腔登上春晚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吼》的歌词,也是一名笔名“朝华”的作者创作的。

在烧着蜂窝煤炉子的家中,张喜民也翻箱倒柜,找出几本书边起皱、纸面掉色的手抄剧本来。剧本的封面标注着手抄时间“民国十年三月”“民国廿四年二月”,十分珍贵。内页唱词以毛笔竖排写就,但若仔细考究,其中也有不少错别字。

老腔为啥都是历史剧、战争戏?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智对记者解释,华阴北靠渭水,东临黄河,古来就是重要的漕运码头,这里长期聚集着劳工、船夫等底层劳动人民,对他们来说最受欢迎的就是像“三国”这样的战争戏,音色也显得高亢嘹亮一些。有趣的是,同属渭南地区的剧种碗碗腔,却是细腻婉约,讲男女欢爱故事,迥然另一道风景。

唱词之外,唱曲则主要靠一代代艺人们口传心授,这也是张喜民家之前密不外传的“传家宝”。今人为了方便曲牌的记录和保留,按照口传的旋律记录下了曲调。记者在张喜民和王振中家中,既看到用中国传统工尺谱来记录的曲谱,也见到了用简谱记录的曲谱。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曲目不因老艺人的离去而失传,但光有谱子不会唱也不行,目前老腔艺人的总体年龄已偏大,如果后继乏人,即便在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之下,华阴老腔依然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华阴老腔的继承前路漫漫

目前淡出舞台的王振中,每周四会在家里搞一次教学活动,给老腔爱好者教弹琴和唱曲。“拉的弹得唱的我都能教,就看有这个天赋没,没天赋再学也不好听。”王振中笑着说。

王振中一辈子没有成家,收了一个养子,但不成器,没本事还爱赌博,输了老爷子不少钱。眼看王振中年事已高,如何把他的老腔绝活传下来是当务之急。

同样遭遇传承问题的还有张喜民,张喜民承袭的皮影戏是祖辈的家传,但他也坦言,自己现在最操心的就是怎么把手艺传下去。儿子不爱好,学了一段就放弃了,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张猛身上。张猛8岁时,有电视台来家里拍片,张喜民就教了张猛两句简单的唱。当时张猛问他为啥要学这个,张喜民就哄他:“唱老腔能上电视,能挣钱。”孙子学习劲头一下就高了。

如今张猛在福建上大学,只有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张喜民才有机会给他教几段。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早已扔掉了“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家族规矩,凡是愿意来学的,张喜民都会倾力相授,不收学费。

“老腔的传承现状还是很严峻。别看老腔现在火了,大家都关注了,但老腔并没有彻底脱离濒危的状况。”王智跟踪研究华阴老腔多年,他越来越意识到,政府对非遗传承的认识一直有一种误区,好像让老艺人去给年轻人教学就是传承了。“实际上一门手艺从掌握到精通,没个几十年下不来,像‘白毛’这样不仅唱功好,而且有一种饱经世事的从容淡定,在舞台上可压得住台面的,这样的人是唯一的,不是说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

记者也问过张喜民,学习老腔要花多长时间。张喜民掰着指头算起来:月琴至少三个月,打击乐器也得几个月,战鼓、手锣、云锣、板……目前他家里存有三十九本乐本,一个本子至少就要学一年。

                    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喜民

 

喜民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党安华一直在叮嘱他注意身体,有些演出能别去就别去了。但乡下人总是淳朴老实,有邀请了不好意思拒绝,即便价格开得低也不甚计较。从2014年开始,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各类节庆、开幕式被叫停,老腔演出进入到了一段低谷期,那时候演出价格就被压得很低。就在老腔艺人们从央视春晚回来之后,因为有约在先,他们就立马去了西安一处旅游景点演出,一天连演四场只有四千元酬劳,住宿条件则是简陋的民房和架子床。党安华知道之后十分气愤:“他们怎么能把你们当农民工一样的待遇?”老艺人们则觉得有演出就不错了,一点都不生气。

如今老腔又火了,但张喜民们的日子还是照旧,除了演出,他们回到村子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需要照顾自己的二亩地,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只是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是来采风的学生,有的想来学琴学唱,有的只是为了合一张影。生活固然不再清贫了,但也完全谈不上富足,外界一切关于老腔的讨论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关起院门,取下墙上的月琴拨弄琴弦,生活仍在继续。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成长

 

【作者: 】  【发表时间:2019/5/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