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唱出无穷韵味
人民日报记者 龚仕建
张富强摄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7日 07 版)
距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不远的双泉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发源地。从村落间流传的小剧种,到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从围在皮影幕布后面的“只闻其声”,到在幕前展现出中国农民朴素情感的淋漓尽致,喊了2000多年的老腔绝处逢生。
19年前的一个冬夜,在一场老腔皮影戏演出上,现任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初识老腔。
与小小皮影舞台上的热闹场景不同,台下只有3个观众。党安华说,他本想告诉后面的老艺人们,别唱了,台下已经要没人了,却在掀开帘子的瞬间“眼睛被吸住了”。
张喜民怀抱月琴,仰头高歌。板胡、大锣、战鼓、惊木、钟铃……另外三人演奏着十几种乐器,时而婉转悲切,时而慷慨激昂。还有一位,眼疾手快,随着音乐和唱声,不断变换手中皮影,推进故事情节。
“他们完全是沉浸的状态,太震撼了。”党安华说。皮影后面的老腔艺人展现出了农民的朴素和真实,善良和淳朴,这份真实流露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回去后,党安华就一直在想,如果撤掉皮影,把后台搬到幕前,一定能打动观众。
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党安华把他的想法和那天晚上表演老腔皮影的艺人张喜民谈了几次,然而张喜民并不接受这一改造。
当时,主唱一天能拿20元,其他人一天也就十五六元。“我给你们每人每天20元,中午再管一顿炸酱面。”就这样,党安华拉着张喜民的班社开始了最初的尝试。但反响平平。受挫的老党伤心南下做了一名导演。
2003年,华阴市文体事业局邀请党安华回来做事,5000元经费,让党安华排个节目。这是个机会!散了的老腔班子,又聚到一起。
归来的党安华有了新发现:老腔尽管是活化石级的民间戏曲,但音乐单调反复,此外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历史,听不明白老腔演的古典故事。何不再创新?
党安华这次演排的戏叫《古韵乡趣》,火爆得有点出人意料。这个节目,反映的是民生、民意、民趣。节目排好,先到渭南市参加会演,一下子引起了轰动,拿下了创作、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7个一等奖。
当时有媒体这样报道:“看到了一个另类节目,不知道应该叫音乐、曲艺还是戏曲,形式上完全是一种创新,没办法分类。”
党安华事后分析,成功的诀窍就是原生态。“农民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都很质朴、很简单,把这些呈现在舞台上,对观众的心灵是一个冲击。”
“之后,我就带着这10多个人。那个时候,我们不要钱,文体局每天给每人发20元钱。谁要是叫我们演出,我们都特高兴。”党安华说。
老腔真正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始于和话剧的合作。
2005年9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剧组到陕西采风,请人去演老腔。到了西安的宾馆,党安华才知道是要给林兆华、濮存昕表演。“表演完了,林兆华就问我‘想不想和我老头子合作一把啊’,我做梦都没想过能和林兆华合作。”党安华说。
这就有了老腔和话剧《白鹿原》的合作。党安华带着老腔班社在北京待了两个多月,演了30多场。
话剧演完,党安华又有了新的想法。“我要在北京办一场音乐会,以看为主,以听为辅。他们把生活中的东西带到舞台上,让北京的观众感受一下关中农民那种质朴、真诚、简单、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这场音乐会就叫‘老腔原生态作品音乐会’。”
2006年6月20日晚,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开演,由濮存昕主持。演出开场半个小时后,观众的热烈掌声让一直揪着心的党安华松了口气。
“那场演出以后,媒体蜂拥而至,演出越来越多,走遍了全国,走到了国外,我们也敢跟人开价了。”党安华说。
现在,老腔发展进入快车道,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从2009年以来办了4期培训班,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们也成立了老腔团。
但老腔的本真依旧是最吸引人的核心。水土孕育文化。背靠华山,地处三河交汇处,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了古朴苍凉、粗犷直率的河岳文化,老腔就是河岳文化的璀璨明珠。艺人开口吼唱时,是在随心所欲地释放内心世界的情感,顷刻的爆发充满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