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轮《富平县志》(1994年10月出版)记载:“1964年4月,集古村村史编写组编写的《集古村恩仇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当年全县文化建设的一件喜事,被载入1964年“大事记”,也是富平历史上有明确记录、公开出版发行的首本村史。然而,这本代表富平村史“历史之最”的书,从面世至今已经55年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见到读到了。2019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旧书店购得《集古村恩仇记》。浏览这本经过半个世纪洗礼,略显平易、书卷泛黄的“小册子”,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所承载的浓浓的“气息”和沉甸甸的分量。
集古村位于温泉河之阳,当时属城关公社集新大队,靠近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古村的发展变迁就是富平发展历程的一个的缩影和“晴雨表”。1964年,第二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富平县曹村、白庙、薛镇六个公社依次铺开。1965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本县拉开序幕。“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影响全县发展进程的大事件,同样牵动着集古村的前进方向。1964年,集古村以“社教”为契机,组织本村22名知识青年组成村史编写组,利用4月时间,以村民口述、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用20个真实的故事,编撰完成《集古村恩仇记》。此村史的主题主线是“牢记阶级恨,不忘血泪仇”,目的是为了“忆苦思甜”,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书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全村134户人,2030亩土地,4户地主、7户富农,及外地的‘恶煞凶神’就霸占了1531亩地,占75%。96户贫、下中农,仅有250来亩‘红坡地’‘瞎瞎田’。全村100多亩产莲菜的‘宝地’,根本没有穷人的份。穷人有的只是受苦、卖力、挨打 、受气。”这一组数字,说明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绝大多数都霸占在地主、富农和乡绅手中,劳苦大众被剥削、欺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生死线”上艰难度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本书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写,村里的事、共同写。《后记》中指出:“全村掀起了一个讲村史、写村史、编村史的群众运动”。这种工作格局与热情劲头,在当今编纂县志村志中依然值得学习推广;书中8幅精美的手绘插图,亦是大一亮点,值得借鉴。但与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一样,此村史语言情绪化、情感色彩强烈,反而影响了对本村自然形胜、人文地理以及对封建压迫、地主剥削数字化、理性客观的记载描述。然瑕不掩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集古村恩仇记》既记载了本村的前世今生、喜怒哀乐、风土民情,更承载着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同时,其作为富平县最早的村史,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方志文化和乡土文学价值。
来源/渭南日报
编 辑/黄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