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系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推进旅游为民、实施旅游带动,推进文旅融合、实施创新发展,力争把“十四五”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深刻把握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要瞄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努力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刻把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要求、实现路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
深刻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旅游的社会属性和功能,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要求我们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其贯穿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融入文化和旅游工作各环节各方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挥好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景点等平台和阵地作用,发挥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能,积极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
努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旗帜鲜明弘扬主旋律、传递真善美,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激发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文化需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力度,用更加丰富的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历史、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加强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加强研究阐释利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创新文物展示方式,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让文物活起来。
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扎根延续。做好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上重要标识地开发展示,展示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坚持精益求精,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提升中国旅游品牌形象。
着力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增加旅游惠民措施,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力度。完善灵活休假、带薪休假等制度,推动大众旅游深入发展。
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机遇,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智慧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建设智慧景区,支持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提高管理效能。
推进“旅游+”“+旅游”。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促进旅游与一二产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依托博物馆、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红色旅游景区等资源发展研学旅游,拓展旅游新市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努力改善国内文化和旅游供给品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供给提高人民消费意愿和水平。优化文化和旅游投资环境,吸引全社会投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培育新型消费形态,持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增长极。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壮大国内文化市场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并举、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重,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统筹推进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借鉴入境旅游发达国家有益经验,推出更多国际化程度高、中国特色鲜明、符合境外游客需求的优质旅游产品,增强中国旅游品牌吸引力。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对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和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推进“智慧+”、数字文化等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积极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文化产品、旅游产品技术含量,谋划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提高服务品质与改善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 胡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