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策划:一个普通家庭的十张照片 记录祖国66年变迁
谷妍
2015年09月30日10:19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导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6周年,66年沧桑巨变,时代的不断变迁,改变了无数普通家庭的生活轨迹。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民生活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民生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老百姓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我下面要讲述的正是千万普通中国家庭中的一个——姥姥的一家。通过姥姥和妈妈她们几代人的口述回忆那些年一家人所经历的往事。这些故事时刻回荡在我成长的耳畔,许多年以后我大概还会讲给我的孩子们听吧。
我的姥姥和姥爷 摄于上世纪60年代 西安 革命公园
60年代:姥爷逢年过节才买几两肉
我妈妈的家庭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祖籍湖南,1957年因厂址搬迁举家迁往西安定居,同年我妈妈出生。
要说起我妈妈他们这个大家庭,不能不提我的姥爷。虽然他在我还未出生时就过世了,但从姥姥、妈妈等人零星的讲述中对姥爷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为人热情又很严厉。
光看照片只觉得姥爷是一个相当帅气,不苟言笑的知识青年。但在家人眼中却是一个十足的居家好男人,热衷于家务、钟情于烧菜。在那个物资条件实在匮乏的年代,平时吃点肉是很难得,姥爷会挤些钱出来买些便宜的鸡脖子,剁得碎碎的炒辣椒,用来改善家人的伙食。
姥爷喜欢招待亲朋好友,但对待自家人姥爷又总是很严厉,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和修养方面。譬如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不允许多讲话只让专心吃饭,吃饭时筷子没使好也要被打手......妈妈说那时候就数她被批评的次数最少,倒并非其他兄妹顽劣,而是妈妈从小就很懂事,所以更讨姥爷喜欢。在我看来,正是有了姥爷在孩子的教育和修养方面的格外注意才有了后来妈妈,小姨,舅舅的工作优秀,学业有成。
我的姥爷 摄于60年代
工作中的姥爷是一位出色的技术人员,在工厂里技术职称是最高等级的,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118元,生活上养一大家子应该还算富余。但姥姥说那时候除了要养自家人,还有外地的兄弟姐妹的家庭要兼顾,每个月还需寄额外的钱给亲戚们救济,所以那时候生活还是比较辛苦,什么都要省吃俭用。
妈妈说夏天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吃西瓜、吃冰棍都特别羡慕,他们只有到了月底的时候才攒上一些零用钱去买一个西瓜,一家人解解馋,冰棍就不用说了,想都别想。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每人平均就那么几两肉,而且还要肚子上最肥的那部分肉,买回去后姥爷会细心地将肥肉切下来,剁成小块下热锅里炸至成油渣,铲到碗里撒上一把盐就成了全家人的零食,或者将油渣和雪里蕻炒在一起就成了一道荤菜。
虽然生活上清苦了些,但童年时光还是最美好的,妈妈总说那时候的天空比现在的蓝,空气也更清新,门口、街道也不像现在这般车水马龙,而是种的一排排的果树,长的一茬茬野花野草。孩子们就在外面疯玩疯闹,女孩子摘槐花、挖野菜;男孩子打弹弓、玩泥巴。课余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丰富有趣多了。
虽然每每回忆起往事还是觉得“苦”,但留在心底里的记忆却是更多的“甜”。
姥姥姥爷一家及湖南的亲戚,右一为我的妈妈,右二、右三为我的姥姥、姥爷 摄于1967年 西安某照相馆
60-70年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妈妈成为一名护士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姥姥姥爷有一段时间带着一家子回了湖南。不过这也正好促成了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们重新相聚在一起,因此才有了上图这张来之不易的合影。
要说起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服饰也许是最能表现时代特征的。几乎大街上所有人都穿着灰、蓝、绿的衣服,穿着黑布鞋,妈妈说60年代以前许多人还穿着布拉吉(苏联式连衣裙)和高跟鞋呢,而到了70年代人们穿着最多的确是灰蓝军绿的衣服,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女孩子为了追求美,穿一种“的确良”质地的素色连衣裙,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全家福 摄于1978年 西安
70年代中期舅舅和妈妈都经历了上山下乡那段知青岁月,妈妈下乡的地方在临潼县斜口公社。那时每天的任务就是干活赚工分,割麦子扳苞谷样样干。那会儿生活的艰辛可是现在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无论脏活累活不分男女,那个时候的青年人也都特别卖力,为了响应组织的号召,个个都是积极分子。
虽然暂时在农村“扎根”,但也有回家探亲的机会。据姥姥回忆,那时好不容易挨到回家探亲的日子,妈妈居然自己骑着自行车扛着面粉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真是一枚“女汉子”啊。
1978年,妈妈结束了艰苦的上山下乡,没有进厂里工作,而是选择考大专,学习护理,成为一名护士;我舅舅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警察;我的小姨也上了电大取得了文凭,进了厂里工作。
全家福 摄于80年代初 那时全家被评为“五好家庭” 最让我妈引以为豪的就是当年全家被评上了“五好家庭”,惹得邻里街坊们一通羡慕。这也说明了姥姥姥爷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很出色的。
全家福 摄于1985年 西安 舅舅舅妈那年刚刚结婚
80年代:家里终于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全家人的生活都逐渐向好,无论是家庭收入还是衣食住行都能有所满足。住房也从最初的一间十八平米的小屋搬到了几十平米的大屋,做饭洗漱不再是两户共用一室了,有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虽然生活空间隔开了,但邻里关系依然保持融洽和睦,大家还是有什么困难相互帮助,跟一大家子没什么两样。
那时家里终于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80年代电视机还很值钱,是大物件。据妈妈回忆,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看上电视的,想看还得跑到有条件的邻居去看,一群小孩子围在电视机前兴奋极了,好不热闹。而现在这样的场景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1985年我舅舅结婚了,家里更是平添了一分喜悦,不过那个年代结婚的人们还是很节俭的,一身简单的西服,胸口别上一朵假花,照张全家福,就很喜庆了。
1987年 我爸妈的结婚照
到了87年我妈妈结婚的时候,虽然婚纱照也没照,酒席也只置办了简单的五六桌。但结婚的物件可一件也不少。相比六七十年代的结婚必备三大件(手表、缝纫、自行车),八十年代的结婚必备品要丰富许多,除了这些还要有几件大的电器、被褥,还要打几套时兴的家具。
回忆起结婚的时候还是寒冬腊月,新人们穿着新赶制的大棉袄就举行结婚典礼了,虽然质朴却有一种别样的潇洒和浪漫。
90年代初的全家福 这时候已经有了孙子辈了 两代人成了三代人
摄于2013年8月 姥姥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孙子辈们的出生,这个家庭也变得越来越壮大,两代人变成了三代人。虽然妈妈他们都各自有了小家,但逢年过节,家人们会从世界各地相聚一堂,这样我们就还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
90年代至今:生活变迁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的童年记忆是从90年代开始的,正巧赶上中国经济腾飞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更进一层楼。
除了居住环境变好,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街边不再只有小卖铺和社区服务站,越来越多的百货大楼林立于住宅楼周边;女孩子开始更加讲究时尚美,男孩子开始去录像厅租影碟、去游戏厅打游戏;那会儿的家里开始流行挂历,大街小巷一排排时尚的挂历吸引着老少的目光;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得西化,快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麦当劳肯德基让无数的中国儿童着迷......
进入新世纪,科技的发展进步更进一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如今是人人必备;过去满大街的自行车如今也被汽车取代;居住的楼层也越来越高,坐在家中登高望远也不再是梦。
如今的我们应该算是幸运儿,能享受新时期下的新生活。但我妈妈总会告诫我要对现在的生活感恩知足,同时也要不断努力去开拓更好地生活。生活正如随波逐流的浪花,前浪推后浪,无论怎么变化,总会朝着崭新的一面前进。相比过去生活的艰辛,我们不妨把美好的回忆留在心底,放眼未来,创造更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