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天 灯
(文\秦福长)
每年的春节一过元宵节前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天空便升起一些纸糊的,五颜六色的精灵。它们被一团火熏蒸着扶摇直上,在晴朗的天空随风飘荡,白天看去好似仙女在空中飘舞,晚上看去犹如天街上的流星自由荡漾。这便是关中平原农民朋友喜欢玩的“天灯”。
放天灯在关中一带最为盛行,起源于何朝何代无人去考证,总之春节过后临近元宵节之时农民们便鼓噪着放天灯。放天灯乍看起来像是一种粗俗的玩耍,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放天灯是十分讲究的,有专门的技师,这些技师都是村中的能人;他们不须画图,不要图样,只需一把裁纸刀、半碗浆糊、数张纸便能做出形式多样能唤起一片笑声的天灯来。制作天灯要选薄而柔性好的纸,最好是宣纸;宣纸柔软而轻,受火烤灼不易变硬,能多放几次,厚而硬的纸是不能做天灯的。天灯的色彩也很丰富,有白、黄、红、兰、绿,还有几种颜色的纸拼制而成的五彩天灯,形状样式也很多不拘一格,常见的有八角形,六角形、十二角形、火箭式尖顶形、还有一种叫做相公帽形。但基本上都是上粗下细顶尖。天灯的大小无一定式,有六张纸,十二张纸、二十四张纸做的,愈大放的愈高,但太小了却放不起来。制作好的天灯一般都高约2至3米,直径都在一米左右,也有好事者做出超常大的特大天灯,这样的天灯放起来时轰动很大,邻近村的人也会跑来观看。
所谓的天灯其实就是一个纸做的大口袋,口袋口装上一竹蔑做成的圈,圈上用细铁丝系上米字形网,中间再密织成碗大一个蛛网,是放油捻子点火的地方。天灯制作好后便是作油捻子,记得童时村人放天灯时,有钱的摊钱买纸,没钱的各从家中舀点清油,然后拧一大堆半尺长大拇指粗的纸绳,拧纸绳也要选那吸水性强的纸。像炸油条一样把这些纸绳用沸油炸好后便万事俱备了。这时人们便前呼后拥着到离村较远的场面或麦地里去放。
放天灯也有讲究,油捻子不能上的太多也不能上太少,太多了一起飞就飘的很远无法撵回,太少了又飞不高,所以放天灯也都是那些有经验的老把式独领风骚。油捻点燃后再撒些松香粉会放的更高。油捻燃旺后还得把天灯扣压在地面,让里面的热气充足,感到有股很大的冲力时才能松手,这样的天灯才能直冲云霄。有时在天灯上挂一串鞭炮,用一节火绳控制点燃的时间,当天灯升在空中时鞭炮燃响声震长空,漫天飞扬的炮花如同仙女散花非常壮观。每逢元宵节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个村庄的上空都有几十个色彩斑斓的天灯在空中一比高低,给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带来无穷的欢乐。这种欢乐只有关中平原的农民才能享受,住在山区和城里的人们没有分享这一欢乐的福份。
人们爱放天灯,爱看天灯,但都怕天灯落到自家屋院,空中的天灯给人以欢乐,被人们视为吉星,但落在谁家的屋院又成了灾星,会带来祸殃,所以谁都怕天灯落到自家院中。假如天灯落到谁家的屋顶或院中,放天灯者就得点上鞭炮驱除邪气或重新把天灯放起,否则会招来臭骂。
放天灯好玩,撵天灯更有无穷的乐趣。撵天灯者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壮汉子,天灯一放起他们便跟随天灯疯狂地奔跑,忘乎所以往往会乐极生悲,有掉到河里的,有摔伤的、还有仰天追跑掉到井里的,但从没有谁吸取教训停止这一活动,个个无怨无悔碰了南墙也不回头。我们村有一老人,年青时撵天灯摔到枯井里,摔坏了腰成了罗锅驼背,但他还是爱放天灯,每年放天灯他都是最有权威的顾问,每当说到昔日撵天灯时他便神采飞扬,把他的腰当做辉煌的本钱来炫耀,老婆骂他:“不知丢人显眼,”可年青人和孩子们却把他视为英雄。
随着时代的发展,放天灯也赋予了时代气息,如今放天灯再不需你一角他五分地凑钱买纸了,也不必众人摊纸钱凑清油;随处可寻的废机油,废柴油代替了昔日的清油;自行车、摩托车代替了昔日的两条腿,还有那耍得大的撵天灯用上了小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