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拓片墨香,感受古人英华。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一名普通的拓印工,46岁的李红涛已在拓片的翰墨馨香中度过了21个春秋。“碑拓是个文化宝藏。”李红涛说,自己对碑拓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石碑拓字,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它利用宣纸和墨汁,将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清晰地拷贝下来,成为记录真实历史、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
孩提时期,家住长安区农村的李红涛在村办的碑刻厂初次见识了石碑拓字。那时的他,对碑拓便产生了莫名的强烈兴趣,常常围在工人身边观看学习。上世纪90年代初,青年李红涛慕名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拜师学习碑拓技艺,由于本身有功底,李红涛学得非常快,一年后便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拓印技师。
泡纸、贴纸、扫纸、上色……石碑拓字的工序十分繁琐,看似是个力气活,其实每道工序都需要技师深厚的功力和极大的耐心。每天,李红涛会将宣纸折成四方形浸泡至温水中,待宣纸将水“吃”饱,便要将纸放在地砖上晾一个晚上。次日,用清水润湿碑石后,再将宣纸贴于石碑,然后用鬃刷刷纸,以达到“有字的地方凹进去,没字的地方平贴于石面”。
“扫纸是整个工序中最难的一步。”李红涛边说边扫,动作熟练而不失谨慎,宣纸在他的手下显得十分服帖。“宣纸很薄且有湿度,力道稍微掌握不好,纸张便会破损,成为废品。”纸张刷平后,李红涛还要用扇子将纸扇干,以保证上色的品质。
提起上色,同样像是一次杂技表演,一招一式都必须拿捏精准。只见李红涛左手持平板,右手拿墨包,他先将墨汁均匀摊到平板上,而后用墨包沾上墨汁从上而下轻轻捶打石碑,于是,石碑上的字迹便透过宣纸显现出来。如此反复数次,在浸透墨汁的黑色宣纸上,一个个白色字体愈发显示出苍劲骨力。
“在许多人看来,碑拓是个枯燥活。但在我看来,它充满乐趣。”李红涛说,他下班后喜欢钻研文物方面的书籍,了解造像碑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等知识。由于西安碑林的碑拓工艺享誉海内外,常有日本、韩国和国内一些省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前来学习交流,每到那时,便成为李红涛和同行切磋技艺的宝贵时刻。
让李红涛欣慰的是,热爱碑拓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少。如今,西安碑林的拓印技工有8人,年龄最大的50多岁,年龄最小的是个90后。带出3个徒弟的李红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继承这项技艺,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来源: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