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 ..
· 2023海内外河南商会会 ..
· 中德职业教育发展交流会在 ..
· 十年春华秋实 五维 ..
· 省妇女健康促进会举行第四 ..
· 纪念刘志丹同志诞辰120 ..
详细内容
李秋香:默默守护中国乡土建筑



姓名:李秋香
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55年11月;
工作单位:北京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职务:教师
推荐单位:中国文物学会 
文保事迹简述:
        李秋香,女,55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89年与陈志华、楼庆西共同组创“乡土建筑研究组”,进行事乡土建筑研究。每年坚持带学生上山下乡,对古村落进行调研,对老建筑进行测绘,形成研究成果,并义务为大量古村落制定了保护规划。主要著作:《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著)1992年出版、《诸葛村乡土建筑》(合著)1996年出版、《婺源乡土建筑》(合著)1998年出版、《诸葛村》(合著)1999年出版、《新叶村》1999年出版、《流坑村》(合著)2001年出版、《郭峪村》(合著)2001年出版、《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2002年出版、《石桥村》2002年出版、《中国村居》2002年出版、《庙宇》(合著)2006年出版、《宗祠》(合著)2006年出版、《文教》(合著)2007年出版、《住宅上、下册》(合著)2007年出版、《梅县三村》(合著)2007年出版。获2008年“中国建筑第一届图书奖”、《十里铺》(合著),2007年出版、《村落》(合著)2008年出版、《丁村》2007年出版。获2007年最美书奖、《培田村》2008出版、《乡土建筑遗产保护》2008年出版(获2009年100本好书奖)、《尧坝场》2009年出版。
        她把青春献给乡土建筑保护
        二十多年前,中国城市化大潮波涛涌动,建筑设计随之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很多建筑师纷纷下海。30岁的李秋香,选择了与她的老师陈志华、楼庆西教授一起带着学生,在“淘金”的人潮流向城市之时,他们却开始“上山下乡”。他们的工作需要四处跑,可走的不是马路,而是机耕路。如果下雨,烂泥很深,蹦蹦车开不动,只能下来推。如果不下雨,则漫天黄土,烟尘漫漫。有一回他们前面一辆车在路上扬起烟尘弥漫,忽然间路上烟尘没了,大家反而纳闷起来。待仔细一看,原来前面那辆车掉进河里去了,幸好河床是干涸的。
        这二十多年中,李秋香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深入调查过70余座村、镇,并且还到云南、新疆、贵州等地区参观过一些乡土建筑。调查研究一座村、镇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和它们的规划,村、镇中的寺庙、祠堂、住宅、商店、亭、廊、桥等各类建筑的形态,包括它们的结构、布局、形制、外貌、装饰等。为了真正认识一座村、镇和它们的建筑,必须了解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去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习俗、感情、信仰,即他们全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深入地发现他们所创造的并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
        他们经费拮据,下乡考察做调研,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土改工作队,吃住在老乡家里,十天半个月没有澡洗。一次他们正领着学生行走在田间,一个女生忽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我们千辛万苦考入清华大学,本想奔个好前程,没想到却选了这么个倒霉的专业……我想转走”。
        这项工作开展之初,业内外都是不理解的。自古以来,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帝王将相和士大夫的文化,民间的乡土文化不在历史关怀之列,时至今日,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依然没有被真正认识。而陈志华和李秋香认为,正是因为这样,多少古村落在我们的泪眼模糊中永远失去了。她坚持与陈志华教授一起开始的“乡土建筑”的保护和研究,除了建筑学之外还采用了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个体房屋扩大到了完整的村落甚至村落群。
今天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内乡土建筑研究普遍遵从的原则,而李秋香还是清华的一名普通教师,因为她从没有把精力放在评职称、做设计上。她的老师陈志华教授曾感慨道:“李老师是村落整体保护规划的最初开拓者之一。后来这项工作‘正规化’之后保护规划的制作者要一定的‘资质’了,我们这个小组没有申办‘资质’,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调查、研究、写作上了。而如今‘天价’的保护规划,它们的基本核心都是李老师和我们的几位研究生早就写作过的,开拓者们的贡献不能抹煞。”
         “她肩上的担子太沉了!”

        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新天地的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其实只有几个人,主力军是二个老汉(陈志华、楼庆西)一个姨(李秋香)。在这个小组里,只有李秋香是“年轻人”,头几年,她分担撰写每个课题中的几个章节,后来逐渐成为主要撰文者。近几年,乡土建筑引起了比较多的注意,常有刊物来约稿,于是,她又担负起了这部分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能手和“大管家”。
        这个小组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义务的,做保护规划常常是免费(如今一个村子的保护规划可以要价百万),出书还要自费。但李秋香从来没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她把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当成学术事业,而学术事业的第一个特点是献身精神。陈志华教授这样评价李秋香:“在我们乡土建筑调查研究工作中,前十五年,李老师几乎承担了全部建筑测绘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凡是高而且险的一部分工作,她都亲历现场,保护学生的安全。个别的课题,她甚至亲自上危险的破损了的屋架,而让年青力壮的学生站在下面记录她测量的数据。因此博得学生们的敬爱。”
        一次在江西流坑村,她负责带领学生测绘几座明代建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学生站在门屋里做记录,李秋香爬在高高的、摇摇晃晃的梁架上,一面拉尺子,一面报数据。陈志华教授责怪学生为何让李老师一个人上去,她马上在梯子上大声喊:“陈老师,不要让学生上来,上面太危险,梁架都糟朽了。”此时,站在下面的学生们眼睛都湿润了,不停地眨。还有一次,在福建的楼下村,工作组要测绘一处被用作猪舍的老建筑,里面由于长久没有清理,秽物积了几寸厚,老远能把人呛得喘不上气来。学生们正站在栏杆外发呆时,李秋香一抬腿,跨过栏杆就进去了,脚底下直冒泡,叽叽咕咕地响。她和村民可以打成一片,别人调查不出来的东西,她常常能看到。老太太们把她拉到炕上,闺女闺女地叫得亲热。到了乡下,她甚至可以和农村的妇女一起到炉台为学生做饭。
        由于远离经济利益,缺乏资金支持,坚持保护保护第一的原则,近十年来,李秋香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如今已82岁高龄的陈志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楼庆西和我过了七十岁之后,她的担子越来越重。2001年,她独自主持了山西省丁村和福建省石桥村的两次乡土建筑研究。由一个人来主持一项研究,从开头直到完成,这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自从1993年坏了一只眼睛之后,我就成了李秋香的‘优抚对象’。每次下乡,大包小包都由她拎,常常惯得我竖草不拈,横草不拿,有时候甚至是‘赤手空拳’。乡下的路高高低低,她总是搀着我,连几步台阶都不让我自己走。过南方那种板凳式的木桥,她总是在前面当拐棍,叫我扶着她的肩膀,慢慢一步一步地挪。我开玩笑说,这倒像旧时代卖唱的,姑娘牵着瞎子,瞎子拉着胡琴,姑娘唱着哀怨的小曲,不过我们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李秋香带学生在浙江诸暨考察 

        与癌症作斗争
        2010年,繁忙的李秋香忽然查出来得了癌症。为了不耽误工作,不让外界过度担心,她果断的选择了立即手术。但连医院的押金,都是她想学校工会暂借的。很多人感慨,现在动辄就几百万的保护规划,李秋香不知义务的做了多少个。很多她曾工作的村子得知消息后,纷纷到北京表示愿意支持她治病。她都婉言谢绝了。
        如今已出院的李秋香,依旧利用一切机会继续工作,虽然身体上伴有强烈的化疗反应和副作用。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要是不干,这些积压的工作怎么办呀?很多项目,你不去做,村子就消失了!”
        电话那边的陈志华教授已经潸然:“这个人只知道工作,这些年是我拖累了她呀!但没有她,我也走不动了!”

【作者: 】  【发表时间:2014/9/1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