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 ..
· 2023海内外河南商会会 ..
详细内容
秦俑守护人

        从1978年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到1998年担任馆长以来,吴永琪守护着秦俑快30年了。从一名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到博物馆的管理者;从被外界称为“兵马俑的1号讲解员”到他自称的“守陵人”,不同的角色和称号,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吴永琪30年来,对秦俑这份珍贵遗产的深厚情感。30年的风雨守护,如今的秦俑馆早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博物馆,而吴永琪本人也成为来自文博界基层的十七大代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十七大代表。

让更多的人看博物馆,这是一个馆长首先应该想到的

        从业30年,吴永琪感受最深的是:“作为博物馆的从业人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回首秦俑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吴永琪感慨,秦俑馆两代人、4届领导班子,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具有基本的功能:一是文物,二是陈列,三要开放展出。吴永琪非常坦率地承认,秦俑馆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文物好,这是最重要的。“秦兵马俑以它的唯一性、可视性、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博物馆的主要陈列内容,老天太偏爱秦俑馆了。”其次,秦俑馆的建设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自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党的开放政策一路走来,国家的兴旺发达也带来了博物馆事业的欣欣向荣。第三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馆初期的人员构成主要是进行基本建设的老同志。自1982年开始进第一批大学本科生,以后逐年进入,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均较为理想的人才队伍。不论是考古发掘、历史研究、陈列、文保甚至财务管理和经营,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博物馆的进馆观众数也逐年攀升,由每年几十万人次,到2002年突破200万,2006年250万,到今年截至9月底就已经达到224万,加上各种优惠的人群,军人、老人、学生等等,今年的观众数预计将突破300万。
        说到这儿,吴永琪的话锋一转:“坦率地讲,我追求的是进馆的观众数,而不是门票的收入。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博物馆。有钱的请你进来,没钱的也请你进来。”接着,他讲述了发生在秦俑馆门口的故事:“一天,我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隔着大门正在向已经进馆的两个小男孩交代注意事项。一问才知道由于门票太贵,她只给外地来的亲戚买了票。我当时就请她进馆一起参观。”吴永琪说,这样的事很多,只要碰上,都会这样做。他认为,博物馆的成本是固定成本,多进几个人没有什么影响。有的经济状况不好的观众来到博物馆,却因为门票挡在门外。请他们进来,看似损失几十块钱,却收获了人心和宣传效果。“这些人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会记得我是党和政府任命的馆长,会记得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关心。我这样做维护了党的形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我过去和旅游公司个别人的斗争也在这里。因为我对20万学生免票,他们就给我加了擅自流失国有资产1300万的罪名!”吴永琪的语气有些激动:“连平原君都能理解门客冯驩为他花钱买声誉,2000年前的封建君主都明白的道理,这些旅游公司的管理者却不懂。”

        2007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陕西省率先执行了这一决定。
        吴永琪认为,作为博物馆馆长,首先要想到博物馆是国有的社会公益单位,就是对民众开放的,要让更多的人看博物馆。博物馆的终极理想是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是由博物馆的公益性质所决定的。

秦俑馆要成为让中国人骄傲,外国人佩服的博物馆

        让更多的人看博物馆,而且要看一流的博物馆。
        一流的文物,要有与之匹配的环境,更要有一流的管理。1998年,吴永琪上任伊始,提出要将秦俑馆建成“让中国人骄傲、外国人佩服的博物馆”。他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努力将博物馆做大做强。
        秦俑博物馆1978年开馆时占地100多亩,20年后是400多亩。到2000年,临潼区政府与秦俑馆联合开展了门前的环境整治工作。原来馆大门外环境脏乱,摊贩云集,违章建筑多,秩序混乱。经规划,门前改造分为A、B、C区,A区是建设控制地带和重点保护区,由博物馆负责投资近2亿元进行建设,主要是要营造一个和博物馆内容相衬的气氛。A区建成后,博物馆的面积翻了一番,变成800亩,并且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绿化区。营造曲径通幽的绿化带,将游客的心态由嘈杂浮躁的市井之声变成急切的心情,去朝圣看兵马俑,起到了一个整肃心情,调整游客心态的过渡作用。
        启动秦始皇陵博物院计划,是吴永琪心中做大博物馆的一个更大的计划。对秦始皇陵外城以内文物核心区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实行征地保护,停止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遗址的破坏。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建设项目。整个遗址园区将依势绿化,适当整理,已探明的区域用绿化标志,已发掘的建博物馆展示。预计总投资8亿元。
        在吴永琪的带领下,秦俑博物馆连续11年保持了国家、省级文明单位荣誉,1998年获得“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秦俑博物馆成为国内首家取得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的博物馆。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有力地标志着秦俑博物馆正在向世界一流博物馆昂首迈进。
        吴永琪守护着秦俑的现在,也展望着秦陵的未来,在他脑海中始终盘亘着一个更宏伟的终极目标:建立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陵博物院。它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院,并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广大的秦陵研究、秦史研究的平台。

文物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只有将文化传承下去,才是最永久的保护

        1978年,吴永琪被调到还在筹建中的秦俑馆。历史的机缘,使他从与兵马俑接触的那一刻起,就与“保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承担起了修复铜车马的重担。当3000多块青铜碎片成功地复原为有着“青铜之冠”美誉的铜车马后,他主持的“秦陵1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该项目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多个技术突破。2004年,他主持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秦俑博物馆科学保护实验室被确立为国家文物局首批的3家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在所有的奖项中,吴永琪最为看重和得意的是,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及成果。中国科技部为合作对象巴伐利亚州文保局局长,现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米歇尔·佩赛特颁发了“国际科技合作奖”,这是中国政府颁发的四大奖之一。谈起那次在科技部的答辩及获奖,吴永琪至今记忆犹新。我国很多文物机构都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而唯一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是秦俑彩绘保护上取得的成果;唯一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的也是这项成果。
        1991年,秦俑博物馆就开始了中外合作文物保护修复科技的探索和研究。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保局、西安杨森公司、比利时杨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美国沙漠研究所等合作,在秦俑彩绘保护、秦俑坑土遗址加固、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监测等多个课题上取得了成果。2001年,秦俑馆建成了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现代化防微生物危害实验室,并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多个科研项目。经过探索,秦俑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化和深层次的阶段。
        与此同时,国际科技合作也为秦俑馆带来了大批资金,为此,吴永琪专门在秦俑馆的展厅内,作了一个荣誉墙,详细记录了每一笔资金和捐助人,以示感谢。
        保护文物,尽量延续其存在的寿命,尽可能持久地发挥其作用,是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务。吴永琪说,这些年在文物保护上的积极探索和艰辛努力,目的就是要保护好这些遗产。
        “文物不是一个金刚不坏之身。坦率地讲,如果人类不去保护,一件文物可能20年就完了。人类采取保护措施,可能会是200年、2万年。但之后仍会消失。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永远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吴永琪思考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保护。
        “我悟到,只有把文化传承下去,才是最永久的保护”。“文物消亡了,可以用复制的形式再现,复制就是一种传承,但不是唯一。以口头的、物化或非物化的形式,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下去,才是文物博物馆工作的目的。”吴永琪认为,“建立博物馆通过陈列展示文物进行宣传教育,就像画国画一样,用渲染的技法渗透一种理念,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中心区域最浓烈的部分是文物专业技术人员,逐渐辉映到浅白的区域,是广大的社会基础,逐渐渲染出去,最终会成为一张完整的画传承下去。若干年后,即便文物没有了,传统仍在,精神犹存。”
        因此,秦俑博物馆正在采取积极保护的措施。数字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所有的文物通过3D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复制,为后人留下资料。

文物与旅游的关系是保护和利用关系的放大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曾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30年的实践,使得吴永琪对“两轮两翼”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只保不用,保护就失去了意义。保护和利用都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同样,文物与旅游也不能看作是一对矛盾,是保护和利用关系的放大,是一对合作伙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文物旅游体制的改革,曾经是一个敏感的话题。1998年,陕西省关于文物旅游体制改革出台过一个决定,旨在加快旅游体制的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更好地保护文物。吴永琪认为,“这个思路在今天来看仍然是对的。我们和旅游公司的争论主要是针对旅游公司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歪曲了决定,企图将博物馆完全企业化,把博物馆门票变成企业的利润,改变了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质。而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省委、省政府保护文物的初衷。”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运动规律。文物是事业,旅游是产业,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旅游业遵循的是经济规律,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物则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博物馆主要是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出这样一个带有公益性的国有公共事业单位,文物从最初的调查、发掘、保护、展出形成一个工作链。博物馆只是在开放的时候,它才具备通常所讲的景点功能,但景点绝不是博物馆功能的全部。在开放这一点上,文物要积极配合旅游,通过陈列展示,讲解宣传,营造舒适的环境,做好卫生、服务等工作来配合。而旅游可以将博物馆作为一个市场来吸引游客,其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甚至对通讯、保险等各个服务性行业均有推动,而不是追求门票效益。因此,在文物景点旅游区域,博物馆就是拉动旅游产业链的龙头。
        通过文物博物馆带动旅游,拉动相关产业,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最好的阐释。利用文物发展旅游,是文物价值被利用的众多方面之一,并不是全部。
        10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吴永琪当年的坚持是正确的,吴永琪背后的馆党委、文物局党组是正确的,他们也最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今年7月,陕西省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部分文物旅游景点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了调整完善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国家对文物的所有权,落实《文物保护法》赋予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各项职能,促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明确了包括秦始皇陵、乾陵、法门寺、汉阳陵等单位交由省文物局主管。吴永琪认为,《通知》体现了与时俱进,是对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的进一步深化。
目前,各项交接工作正在进行。

我就是一个守陵的

        1978年进馆,1985年任保管部副主任,1987年任副馆长,1998年担任馆长。在秦俑博物馆快30年了,吴永琪自豪地说:“我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后悔,我很得意我做过的这些事。”“衣带渐宽终不悔”,特别是在与旅游公司的几年斗争中,他成了把博物馆企业化的绊脚石,是一些人的眼中钉。他曾做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被罢官。有一次来了一位法国人,那个公司要求安排客人下坑,吴永琪就是不答应,坚持按规定履行手续,经批准才可以安排。过问此事的一位领导非常生气,在电话中对他说:“现在调整一个人的职务很容易”。吴永琪回答说,“我的帽子就在桌子上放着,组织上随时可以把它拿走,但你不能。”说完,吴永琪就放下了手中的电话。“我们当时顶着压力。而且,还一度受到来自文博业内的讥讽和不理解。”无私者才能做到无畏,“只要我在一天,博物馆就要守住一天”。
        回首往事,吴永琪感慨,做任何事情,总会遇到困难,只有坚持原则,坚决维护文物法的严肃性,不屈不挠,才能最终把很脆弱的文物保护好。他感激地说,有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支持,特别是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既然历史赋予自己机遇,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理念和施展设想的平台,就应该有所作为。“等我退休时,回眸一看,我没枉做这个馆长。”
        当记者让他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时,吴永琪脱口而出:“我就是一个守陵的。”他说前些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守陵二十四年杂记》,记述了在秦俑博物馆24年的风雨历程。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好文化遗产,每一个工作者都是守护人。守护有责任在身,人在阵地在。

我有一个梦想……

        今年9月,在大英博物馆开展的“中国秦兵马俑展”,观者如云,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在展厅结尾部分一个2米×1.5米的展墙上,赫然地写着一段话:
        “我幻想有一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帮助我们看清地下的一切,使我们能够在科学保护文物的同时把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轻轻揭开,而不会惊扰到正在沉睡的秦始皇帝和他那千年帝国。”
      
                                                    吴永琪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作者: 】  【发表时间:2014/9/1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