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震 祠
文\田华
(一)
祖居华阴,离杨震墓、祠很近,但却常因琐事羁绊终未前去拜谒,心中不免时时感到纠结。五月二日下午和一干朋友闲聊,又提及杨老夫子轶事,座间,我迷矇感觉,天色昏沉,耳际风声雨声乍起,杨老夫子穿越千年飘然而至了。三日十时许,我便邀王某兄与我一同驾电车向市东杨老夫子祠堂而去。
眼前一石牌坊,牌坊两侧楹联如是:
千年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
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
牌坊系现代建筑,砼为体,镶以黑点麻子石材为表,架构简洁、高大气派!是呀!杨老夫留给后世的也即是“清白传家”与天、地、你、我的“四知”。此即“四知坊”牌坊的命名之意。过了牌坊即为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杨老夫子汉白玉雕像。近瞻这石雕与昨日恍惚间见到的老夫子其形其貌其神极似。石雕背后便是老夫子祠堂,过祠堂再往后行,就是杨震老夫子与家人墓冢始东而西一字排开的地方。
祠为白墙,褐色屋舍,大殿与两厢廊坊、厢房皆为汉时风格,其简约大气,却又十分古朴而庄重;“关西夫子”石碑陈列于大殿之中,又有老夫子从仕之前设馆授徒,入仕之后居官清廉以及遭奸侫暗算的事迹供游人凭吊参观纪念。
老夫子已去年代久远,祠堂虽修葺一新,门口亦分明置有“××廉政教育基地”牌匾数额,然时值五一小长假期间,祠中参观游览之人寥寥落落,祠堂门(即纪念馆)前负责作身份证检验的两个女孩,双臂弯曲,伏桌无事几欲睡去,偌大的祠堂院落,只能静听得我等自己的“沓、沓 沓”的脚步声,在空空的院中回响,从漫远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远。
(二)
杨老夫子是弘农华阴人。他的父亲杨宝就是一个淡泊名利、注重教育、宏扬儒学的人;同时,杨宝又是生性善良的人。他还是9岁孩童时,在华山之北麓玩耍,看见一只凶恶的大鸟鸱鸮啄伤了一只小黄雀,之后小黄雀伏地瘫卧,被一堆蚂蚁团团围着欺负,杨宝遂心生恻隐救起了可怜的小黄雀并带回家饲养。直至小黄雀伤愈羽翼渐丰,又将其放飞。事过不久,杨宝作了一梦,梦见一个黄衣童子来到面前说:“我乃西王母使者,承蒙君之搭救,实感激不尽。”言罢以白玉环四枚赠送给他说:“愿君子孙清白,位列三公。”童子话毕,就不见了。果然,杨宝的儿子震,震子秉,秉子赐,以及玄孙杨彪均位极人臣,而且品行端操守正,可歌可泣为后世壶范。汉语成语“结草衔环”的“衔环”故事即来源于此。后世用“结草衔环”两个故事为成语比喻有恩必报。
震父杨宝渐长,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并在民间隐居以教书育人为生。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被王莽一同征召进朝做官,宝不愿出仕遂逃避隐匿,不知所踪,迨至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光武帝因敬重宝之才华、学识、品德与气节,随于建武年间又特派皇家车辆征召他人朝为仕,他仍以年老抱病为辞婉言谢绝。后寿终正寝老死家中。按照中国的传统,子承父业,顺理成章。于是,老夫子接过父亲杨宝的衣钵,在当地干起了教书 育人的行当。
杨震老夫子自小就在那样一个家庭教育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氛围下成长起来,人品、才学堪称双一流。先后在华山谷东约1.5华里的牛心谷和华阴的双泉等地设馆授徒。教事日见有声,尤以华山东之牛心谷为最。牛心谷是一个箕形的半截谷,从谷向上走不多远即为谷中腹地,那里地势稍为平缓,只是向上(南)略略有一点漫斜的缓坡,老夫子便隐居山谷结庐授徒。因山谷中多槐,每遇阳光照射,众槐即蔽日遮天,十分荫凉,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时,杨震门下学子众多,号称生员三千。故而得“关西夫子”之盛名也。又因多有生员听讲、求学,自然,也就有了各种买卖商事,服务业风生水起。据华阴地方志载,当时的商事甚是繁华,故而人多成市。曰,槐市。
在此期间,他还师从大儒桓郁潜心钻研《尚书》等经典。因老夫子的才学、人品被人们推崇敬仰,朝庭曾多次颁令诏其进仕入第,老夫子都一一婉拒,不为所动,依然做着他自认为清静、淡泊,又能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的公益事业。照理说,如此下去,老夫子依然可以名满天下而终其一生的。但是,中国历代文人们常常有一种心结,这种心结并非一般读书人所能绕得过去的,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图抱负,老夫子并非神人,也莫能例外,因为他不仅仅是文人,而且是中国文人,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终于,在公元108年,杨震作出了违背自己初心的决定,走出了与儒子(孺子)们打交道的天地,在邓骘的举荐下踏向了他悲剧人生的第一步。
(三)
这时的杨老夫子已经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半老头子了。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人的性格、节操、品德是从小至二十五岁期间就塑造定型了,更况五十啊!而老夫子在自己的多半个人生中,就一直受到其父与家庭环境的良好教养与塑型,已经养成了耿介、刚正、不趋炎附势的品质性格。此去官场凭他的个人人格,实难得心应手。可是,老夫子的人品与才华却成就了他平步青云,一路从地方小吏到朝廷大员的历程。
老夫子从仕十四载,先为邓骘幕府,再做襄城县令,又迁荆州刺史,改而东莱太守,旋即涿郡太守,后擢升太仆太常,一跃中央大员,之后又是三年的司徒和一年的太尉生涯。
老夫子这一路走来,在一个地方呆的都不是很长,要么一年要么二年多一点,唯在涿郡太守任上长达三年之久即到了朝廷为官。期间他对学生王密的暮夜来访,以及王密献金以感恩提拔的行为拒绝,被传为清政廉洁的佳话,他本以为凭自己的勤政勤奋、廉洁奉公和聪明才华。就能做一个好官,就能治世兼济天下,他太幼稚了,太缺乏政治上的成熟了,因而大错特错。实在是有点太快太顺了。以至于到了中央很难适应更高层次的官场环境,很难按照自己个人做人的标准行事办事。这就给老夫子日后的仕途多难埋下了伏笔。
中国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有三种性格现状,一种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全凭才华正义和知识分子的良心良知做事;一 种则是专门结党营私、阿谀逢迎,专权弄权的;还有一种是外圆内方,即保存了文化人的本性,又不太冲撞他人的能臣。三种人格中唯第一类人格不适合做官,一如杨震这样的人。这三种人格的文化人尽管都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可当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之后,由于做官的道不同,结果也就大厢径庭了。
当然,也有学成文武艺而卖不出去的例证,学问好,本事大,卖不出去,仍然也是枉然,仍然摆脱不了穷厄贫困与潦倒;孔子也是卖不出去而周游列国,孟子卖不出去而游说,因之,《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说的:"沽之哉!沽之哉!"可是到了流动摊位上,还是卖不出去,孔老夫子一世受着委屈受着颠沛流离受着饥饿熬煎,一脸的可怜相。
实际上,现代的文化人也是一样,卖不掉的时候,都很可怜。这就是世间相。过去是将学成的文武艺卖给帝王家。现在呢?是卖给工商巨子、大资本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的。另一方面,那些身为大老板的买主们,态度都是十分恶劣,他们对文化人对知识分子不但讨价还价,苛求又苛责,有时候对知识分子就像对上门叫卖的小商小贩一样,看也不看一眼,一挥手就一个劲儿地嚷嚷:“去!去!去!”连理也不理,就是那么个霸道就是那么个味道。
在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第一个兜销的买主就是各国的诸侯、执政的老板们。如果卖出去了,立即就可平步青云,至少可以弄个大夫当一当,其次,卖不到人主,就卖给等而下之的世家,如孟尝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谓卿大夫之流,能够作他们的座上宾,也就很满足了。实际上,名义上虽称之曰宾,其实也不过是一员养士,一个门客而已,一如弹铗当歌的冯援即是如此。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遂下了逐客令,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之时,李斯上书劝谏,秦始皇觉得有理,于是收回成命,李斯后来才得以重用。虽说如此,各国诸侯的灭亡,对养士风气也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一阶段的读书人,是比较凄凉悲惨的,大多流落江湖,过着游侠的生活,这就是汉初游侠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
杨震当然值得庆幸。他没有孟子、苏秦、张仪们周游列国到处游说促销的苦痛履历,他是怀揣治世经纶奇货而居被朝庭从草庐中买了去的,只是他不谙官场规则,单凭个人道德价值行事,所以,当耿宝、樊丰等奸侫相互勾结,向他推荐无才学的庸碌之辈时,他不买其账,又在奸人们利用手中权利大肆贪污,不顾情面准备弹奏的时侯,就难免遭遇奸侫挤兑遭到无端陷害了。
贪污贿赂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它的本质是权力的商品化,其实质是权力变质,社会公权力蜕变为当官者的私权和特权。贪污贿赂现象会从各个方面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严重挑战,其危害十分严重。
中国自古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观念,对于贪污的官员,各个朝代都是深恶痛绝的。历朝历代对贪污行为都会严惩不贷,对贪官都有极其严厉的惩治措施。明洪武皇帝对贪官污吏更是厌恶至极,甚至还有只要贪污超过60两白银就处死刑的律令。在汉代,法律对贪污受贿的官吏往往处以重刑,包括免官、禁锢、徒刑直至弃尸暴市。当时官员的贪污受贿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每次打击贪污腐败都如一场暴风雨,等风雨过了,贪污腐败现象就又开始出现了。特别是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国家边患丛生,朝廷实行官员薄俸制,后来又出现了严重的党争以及宦官、外戚竞相专权,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峻,国家权力运行常态系统被打乱。在集体腐败下,帝国的统治基础被动摇了掏空了。政治腐败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灭亡。可是,汉安帝哪里顾得了这些,照样放任外戚照样信任奸侫,于是,公元124年,即汉安帝延光二年,皇帝一道诏书,削去杨震太尉官职遣返故里。这就是杨震老夫子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四)
到被贬黜罢官,诏令遣返故里,老夫子若能安然回归,也就罢了,事实是老夫子的悲剧并没有结束!老夫子毕竟是一个饱学之士,当初走出教书授徒的茅庐赶赴洛阳,那可是一腔热血,宏伟抱负,可就是这短短的十四个春秋,却让他的满腹经纶被朝廷侫臣的权谋算计打得粉碎。他咽不下去这口气,他已无颜再回华山见河西父老之面了。
当他的一行人等走出洛阳西城门,行至城西夕阳亭的时侯,老夫子对子侄们交待了后事,便饮鸩而亡。这下奸臣们的狰狞面貌更暴露无遗了。樊丰等人仍不解心头大恨,他们见老夫子已经亡命夕阳亭,随令弘农郡太守对西行的老夫子灵柩和送葬人等进行截留,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弃棺椁陕县官道的极尽糟蹋之能事。
老夫子饮鸩而终了。是老夫子做为文化人人格的一种不屈,但是,细细想来,这又能怎样?在权力为私的社会中,个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的只是朝廷对一个臣子的宠与贬,就如同父与子,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亲密与疏远一样,众口铄金下的软弱身躯,只有逆来顺受的听命,而不应该有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生命实体的支配,一句话,不应该有个体的思维与灵魂。不论你如何的勤勉,不论你如何的忠心忠诚,不论你何等的才华出众,不论你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只要朝廷一不高兴,一道薄薄的圣旨,你什么都不是了。
好在时间还不算太长,公元126年汉顺帝即位,诛杀了奸臣樊丰等,耿宝知自己难逃追究而自杀,杨震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在子孙们搬运老夫子骨殖至华阴潼亭时,突然见一大鸟从天而降,站立不走并不断地哀鸣,天也骤然阴云密布下起了细雨,随行的官员说,是凤凰踏穴,百草吊孝,遂将老夫子就地安葬在潼亭。
(五)
这里东依古关,北临黄渭,面南华岳,实实在在的一个岳渎守望的风水宁静之地啊!老夫子的冤屈与灾难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了他这一片宁静。他在这里有太多的时间与山岳河流相晤,与自己对话。
历史与时间更给老夫子増添了人格魅力。他在这里一躺就是一千多年,他的人格与德性操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做官或者准备做官的人,这在一般平民之间,已经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且,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成了教育官员廉洁从政的范本和教育基地,用杨震的文化人格与文化意识净化官场,凝聚心灵,蔚然成风。这里的所有建筑一下子都浑然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张力,与夫子的人格修养,道德节操形成一种无声的契合,从而点亮中华民族之魂。
是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回首看着那高大简朴的石牌坊,再一次重温了两侧的楹联内容,仿佛一轮明月正冉冉从东边升起,一缕清风正从关外徐徐吹来,而华岳之巅莲峰之上一股罡气正向万寻飘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