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中寻觅答案
杨晓敏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新兴的小小说家族经过十多年的孕育,已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早些时间出道的小小说专业户们,历经数年的披荆斩棘,在留下那些打上时代烙印的代表作品后,由于种种原因,矫健的步履开始变得蹒跚,除极少数常青树还在摇曳多姿外,大都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然而,由小小说文体所带动的全国性的精短时尚阅读,呼唤更多的小小说写作者参与其中。这时候,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为主阵地的中国小小说中心已现雏形,倡导并且规范,原发加选载,两刊搞征文、办笔会、出增刊,研讨、评奖等活动比肩接踵,产生着深广的影响,不仅使小小说创作领域没有出现断代的饥荒现象,而且在星罗棋布的作者队伍中,通过层层选秀,培养扶持,坚持打造支撑小小说高度的中坚力量。事实证明,小小说的舞台永远都敞开着,谁有能力,谁就可以尽兴地登台亮相,谁表演得好,谁就能长时间赢得观众的喝彩。当然,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也运转启动,谁落伍了,谁就只能无可奈何地退隐幕后。
1995年底,芦芙荭发表小小说作品《一只鸟》,以此奠定了自己在新锐作家群里无可置疑的地位。至今十多年过去,重新审读这篇杰出的作品,依然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一只鸟》叙述了一位法官因错判一件冤案,退休后良心始终不得安宁。他在鸟市觅得一只叫阿捷的鸟,从鸟的主人手中购回放生,殊不知,当年冤死的阿捷,正是鸟的主人的儿子,那只鸟是老人对儿子无尽的眷念。它使老人失去生活中的儿子的同时,又撕碎了老人精神上的寄托。通篇结构清晰流畅,容量巨大,文字精湛,悒郁的语调蕴含着人性深处的忏悔,是对非理性时代职业道德缺失的泣血控诉,堪称小小说反思作品的典范。在《百花园》一经刊出,立即引起好评无数。此“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荣获1995-1996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永久性地栖落在当代小小说经典的凌烟阁上。
随后的几年里,芦芙荭以他极佳的文学潜质,勤奋笔耕,相继发表了《守望》《大哥》《三叔》等近百篇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种精华本。其严肃的写作态度,天赋的艺术感知力,使他快速攀升着小小说写作的高度。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从事上层建筑即精神层面的事情。由于家境贫寒的缘故,芦芙荭操练着小小说,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窘况,凭借一支生花妙笔,从县城写到市里,又从市里写到省会,一路走来,在提高自己文学品位的同时,把自己的人生旅程也创造得有声有色。小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平民艺术,之所以能让无数青年才俊魂牵梦绕,欲罢不能,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小小说的写作,能直接参与解决那些世俗的现实的问题。这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反而比空谈理想要高尚务实多了。因为小小说写作的成就和生活中的精明干练,芦芙荭被一家故事刊物聘为主编。熟悉这本杂志的读者都知道,它内设一个叫《小小说展台》的栏目,在连篇累牍的故事堆里显得突兀夺目。这一小块被精心呵护的自留田,倾注着一位小小说作家深厚的情结。
芦芙荭有清醒的小小说文体意识,谋篇布局,习惯于红线穿引珍珠,极富巧意,多有玄机。他的文字明净简练,闲笔不闲,如秋色白云,意境高远,显示出对读者的格外尊重。
“大哥叹了一口气,他目光穿过阳台,看着对面的楼房说,今天,我在立交桥上时就在想,城里人现在都过上啥日子了,可我们那穷地方为了一个小官,还弄来弄去明争暗斗的,真没意思呀,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大哥》写乡民面对都市虹霓的现代生活,自觉催醒着浑噩的身心。
“看着家旺那个样子,三叔叹了口气,他心里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希望:希望家旺能重新振作起来,像以前那样和他斗一斗,那样活着才有意思。”《三叔》的主人公不惜以窝里斗的劣根性形态,以对抗平庸的世俗生存。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争强好胜的农民形象。
“小油匠的油坊就在村西端的那片桃林旁。”“村里人便纷纷相传,说小油匠其实是被桃林里的一只狐狸精缠死的。那是只修炼了千年的狐狸精,吸足了日月精华,一到月朗星稀的夜晚,便化作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去和小油匠约会。”《守望》像一首田园诗,貌似浪漫温情的背后,幽咽地传导出乡村贫瘠爱情的咏叹调。小油匠死于对爱情的渴望与等待,然而他死后不久,新的一轮故事又上演了。“透过窗子,他们看见了长武穿着平素很少穿的那套干净衣服,坐在小油匠的那张床上,正痴痴地望着窗外的桃林发呆呢。”
“我们突然又听到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我们回过头,就看见我和梅朵刚刚坐过的那只木盆在一片烟雾中,像只笨鸟一样飞向了蓝天。”《飞向空中的盆子》在童话般优雅的氛围里,叙述着孩提时一场令人心悸、一触即发的恶作剧。人世沧桑,往事钩沉,当我们蓦然回首,曾几何时,命运之不测,人生之甘苦,会有多少酸甜苦辣值得咀嚼喟叹?或许正是那些偶然事件或瞬间骤变的记忆,会一再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在惊愕中反刍流逝的岁月。钟情于小小说写作的芦芙荭,而今又有了几年新的生活积累,可以预期,重来一次井喷式的灵感爆发也未可知。
芦芙荭的作品带有一种对未来生活深切渴望而又不时对生活的沉重进行调侃的意味。读芦芙荭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在小说中创造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是用戏剧化的方式,给一些原本很沉重的、也无力去改变的日子,增加一丝过下去的勇气。作者擅长用增加后半部分戏剧化效果的形式来点化自己小说中的意义。这是芦芙荭的艺术特色。
2011年,芦芙荭荣获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他长于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肖像。他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特质,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点。他的幽默感是内在的、浑然天成的,他的小小说分开来看,像一幕幕小小的“人间喜剧”。作者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炼和挖掘富于喜剧色彩的因素,来表现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杨晓敏,河南获嘉人,金麻雀网刊总编辑。曾在西藏部队服役14年。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曾主持编审《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多年,著有《当代小小说百家论》《清水塘祭》《我的喜马拉雅》《雪韵》《冬季》《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等,编纂《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中国年度小小说》系列等图书四百余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60年感动中原人物,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文艺报理论创新奖获得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