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脑袋里常常浮现儿时的趣事,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还是那浓浓的年味,那刻骨铭心的乡愁。
故乡的年,真正是从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起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天,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妹三个人把每间屋子都打扫一遍,扫完屋,在黄昏时分,响上一串鞭炮,为灶王爷送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那个时候,每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父亲总是提前将黄豆泡发好,等黄豆变圆的时候开始磨浆。磨好的浆水盛在密密的布包袱里,包袱四角扎紧,绑在十字木架上来回晃悠,父亲说,这叫过浆,过浆是把豆浆和豆渣分离的一个重要步骤。浆水倒进大锅里熬,烧火熬五六个小时,待锅里的豆浆由于温度变热形成絮状之时,母亲会用食用石膏开始点豆腐。做的豆腐嫩不嫩,这一步很关键。待豆浆在母亲手中的舀勺慢慢搅动中开始凝结的时候,把布摊开在框子上,一盆盆舀进去豆絮,包好布,盖上木锅盖,锅盖上再压上一块大石头。一天以后,打开布包,白嫩方正的豆腐就做好了,豆腐将会成为新年餐桌上的美食。做完豆腐,接下来会需要一天时间蒸馒头炸油条。煮猪肉烩萝卜菜也需要半天时间,这些事情都要在年三十前做完。
2015年一家迎新春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和姐姐就将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对联,窗花。炕上是贴的是“身体安康”,院中贴的是是“满院春光”……
除夕是要守夜的,而我总是早早就瞌睡了,半夜时分,在大家都睡着的时候,我悄悄地起床,穿上新衣,在镜子前欣赏半个晚上。凌晨时分,一家接一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初一早上,全家人都换上新衣,然后吃饺子,吃完饺子后就开始拜年。
父亲领哥哥出门拜年时,母亲则要留在家中接待前来拜年的人,大家出出进进,互相道贺,喜气洋洋。拜完各家后,再到祠堂集体拜年,共祭祖先,祠堂齐放鞭炮,共庆大年,把全村的春节喜庆氛围推向了高潮。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那时物质匮乏,只有过年才能过几天丰盛的日子,所以倍感有意思。而时过境迁,现在的人们再也不馋骨头上的肉香,也不再炫耀身上的衣裳。可那时缺衣少食的日子却久久扎根在心间,那就是我们记忆里年的味道吧!
(作者: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孙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