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处甘肃,地势平坦,由于风力作用,大部分地区是戈壁沙漠,环境恶劣。张骞刚进入河西走廊时,偶尔会见一些热心的牧民,为他提供用品,解除旅行的疲惫。可随着路途的深入,食物和水的缺乏,人烟稀少,即便偶尔有人,也许是匈奴的战士,不易接近,只得隐蔽行走。
尽管张骞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大家多日的疲惫让人不堪忍受,也许是放弃了,也许只是累倦了。一次休息时,负责放哨的士兵并没有及时发现杀来的匈奴,当马蹄声接近耳边,一切都来不及了,他们向外跑去,可是多日缺水缺食物的疲倦身体又怎么可能跑的过马呢?不出意料,张骞一行人很快成为了匈奴的俘虏。在匈奴的大牢里,身心俱疲的张骞也许也想过放弃,一切就结束了,可是肩上的使命与爱国之心不允许他放弃,坚持,无论何时一定要把使命传达到。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匈奴虏获张骞后却没有将他杀死?匈奴凶狠,自然不可能遵守“不斩来使”的条例,何况这也不是汉族向他们派来的使节,但是对于缺少系统文化的匈奴来说,张骞无疑是一个匈奴族所不拥有的人才。为了让自己的氏族更加强大,匈奴王单于想尽办法使张骞能为己所用,而其他的一百余人可能在路途中饿死,或是被俘虏后因没用而被杀死,知识也是一种活命的力量。
单于一方面为了拉拢张骞,另一方面也为了监视张骞,便给予了他一个匈奴妻子。为了防止他偷跑,将他和甘父分开,派遣他们去两个完全不可能见到面的地方去放羊。一边用利益诱惑张骞,一边试图通过同化他的生活习惯来使他屈服于匈奴人。五年后,张骞在匈奴有了儿子,他开始褪去了中原人的温婉,变得像匈奴人一样的大口吃肉喝酒,和匈奴人一样的豪爽。很多人都以为他已对匈奴产生了归属同化,就算没有,也总不会抛下妻儿,自己逃离?匈奴的监视渐渐松懈了些,可是张骞的心中,爱国之心,自己的任务却从未忘却。
也许只有那个匈奴女子知道,在夜晚,她的丈夫会看着使节令,会盯着东方,可是多年的夫妻生活使这个女子不忍心去告密,便在夜晚,默默的陪伴自己的丈夫。终于,张骞被匈奴俘虏的第10个年头,匈奴的警惕低到了极点,他找到一个逃跑的机会,在放牧时终于离开了这个生活10年的地方。在妻子面前,他是个丈夫;在孩子面前,他是位父亲。但首先,他是一个汉朝的使节,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而此时,刘彻也许认为那个远去的使节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