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对胡适有过这样的评价:“旧学邃密,新知深沉”。这句话是“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简化说法。意思是说:旧学,是需要商量的,只有商量,加上邃密,才能臻达。不邃密,就不成其为旧学也。新知是培养的,是要经过累积涵化的。或觉得新不如旧,方懂得知也是皮毛,浮而不实,必定要培养起来,才觉得新知的好处转入深沉,于是新旧相辅。可见,商量于治学多紧要。那么,什么是商量?商量的同义词有以下这么多:商榷、洽商、会商、磋议、计划、接洽、探究、商酌、琢磨、计议、商洽、商议、商讨、斟酌、讨论、咨询、酌量、议论、谈判、磋商、研讨、探求、切磋、探讨、研究、筹商、协商、筹议、咨议、推敲。想若琢磨透了这一群词的含义,商量的真义也就差不多了。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有“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的“四多观"的说法。多看,多悟,好理解,不谈也罢。倒是“多商量"还真得仔细琢磨琢磨,商量商量。临帖的时候,初学者一般是不“商量"的,摊开一部帖,先照猫画虎描一遍再说。有的人肯下苦,每一天都描一遍,有的描了上百遍,字还写不好。我常说,这叫磨刀背,有的人可惜磨了一辈子刀背。那我们不如先“商量"一下周星莲的这句“商量"的所指吧!我想,周氏所示,是告诫学书者在临池中,尤其是学习笔法和结字的过程中,不可照猫画虎,不可机械。以帖学经典为例,古代经典法书的高妙处,往往是“字字不同”的。《兰亭序》二十一个“之",字字鲜明,多为世人津津乐道。《圣教序》是唐怀仁和尚集下来的。如果只是把一个字一个字“描”下来,甚至连石花都当笔画了,那么,这种临法是值得“商量"的。我觉得,如果临摹只限于单纯地掌握这些字的用笔和结构而不加以比较,对比,或者延伸的思考,比如分析每一个笔画的起讫,行笔和收笔的动作用意,每一个字的形,态,势,搭配,字内构的黑白对比等等,对每一幅作品的章法,包括行款,空间,印章所在位置等,一部经典的书写背景,书写内容等,这些都得做综合的分析,考释和观察。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如王羲之的圣教序中,“盖"字的写法,上部末笔的倾斜度以及与下部“皿”的搭配,再如汉隶经典《张迁碑》中,横画叠加时,横画的长度,向度,弧度,粗细,轻重等等,都要做精微细致的观察。这些还是仅限于“写”,还要延伸到结合具体的书写语境去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以及作者的心境动机等方面,与古人对话,与古人商量。比如颜真卿《祭侄稿》,他是怎样的背景、心境下书写的,那么多涂抹和改动,前后情绪的对比等等,都能帮助你理解作品。这就是“商量"。商量再进一步就是研究,包括文本的文字、版本、真赝、流传以及创作主体的交游、事功与社会的关系等各种相关问题的探究,这就是学术。因此说,临摹,不仅仅是笔墨功夫,笔墨经验,如果没有学问的支撑,笔头再好,也不能把你的气息气质气象按捺到纸头上,吹得再大也无用的。
“多商量"与“多变通”也是有联系的。“变通"是“四多观”中最紧要的环节。它是创作的前提,也是临摹的重点与难点。当然,这不是这篇小文的内容,回头再说。
2020,7,20于关山牧场D2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