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11时许,中国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国航天的高频次发射,但是此次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意义特殊。时间回到1992年,那时中国载人航天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把人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突破空间站建造一些关键技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正是第三步的关键环节。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当年,中国被排斥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不仅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发展的西方政客,将太空领域作为未来战争和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在太空技术领域对中国严防死堵。
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理由是莫须有的“国家安全”。《时代》杂志特约编辑杰弗瑞·克鲁格曾发文嘲讽道,那些疑虑者担心中国所有的技术知识,无论如何获得的,都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用在善意或者邪恶的目的上,但“这是所有科学技术的共同特性,用火和用苹果手表都有同样的问题”。
尽管面对阻挠,中国航天并未止步不前,反而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探月、探火、北斗组网以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次,中国在建设永久性空间站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世界同样意义重大。由于已在轨运行几十年的国际空间站有可能在2024~2028年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太空中唯一一个人类空间站。
与某些西方国家搞封闭“小圈子”不同,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面向国际社会、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它不仅面向全球,而且高度包容,合作对象既包括政府、国际组织,也包括私营实体和研究机构。合作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十分灵活。目前,中国和联合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的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项目遴选工作已经完成。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正在推进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合作充分照顾缺乏技术与资金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为它们提供了进入太空、开展各类应用实验的机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之家”。这将有效帮助世界跨越技术发展鸿沟,让所有国家平等参与到太空的和平开发利用中来。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认为,中国这一举措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持。
1967年,《外空条约》庄严宣告,外空探索和利用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应为全人类谋福利。中国开放空间站合作,是对这一国际条约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未来,全球将拥有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国际太空合作新平台,它将真正成为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