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镇巴县永乐镇天池寺村春意盎然。湛蓝的天空下,高山草甸被苍翠的松柏紧紧围抱,在这片平整的草甸中央,一座座凸起的小土丘格外显眼。远远望去,一位中年汉子在一片墓冢间清理杂草;走近,赫然看见“红军烈士之墓”的墓碑,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在墓地中清理杂草的汉子叫王显明,今年52岁。29年前,为继承祖辈遗志,他成了这里的第三代义务守墓人。88年来,他们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着这片革命烈士墓冢。
前不久,王显明荣登2021年1月至2月“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
八十八载鱼水情
长眠于此的是陈松庭等红军指战员。阵阵松涛扬起思绪,把时空拉回到88年前那个风雪弥漫、山高路险的冬天。
1932年12月,辗转西行1500多公里的红四方面军来到陕南,决定取道镇巴县永乐镇天池寺村、核桃树村翻越大巴山进军通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2月17日,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为先遣队,大队人马于12月19日相继开拔,在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等将领的率领下翻越大巴山天险。
严冬的大巴山朔风呼啸、满山冰雪,担任先遣队的七十三师二一七团红军指战员每人背着7斤稻草、3双草鞋和4斤炒米便开始征服这“雄鹰双展翅、难过巴山顶”的人间天险。红军指战员以雪为餐,穿的夹衣被雪浸湿像冰片一般,内外寒气逼人。行军至山顶,天黑了下来,暴风雪更凶猛地袭击着红军指战员,师部决定原地宿营。夜间宿营在天池寺,搭起草棚,挖一个雪坑,就是“房屋”,垫一把稻草,就是“床铺”,很多红军指战员在这奇寒的雪夜再也没有醒来,二一七团战士陈松庭就是其中的一位。
风雪呼啸的深夜,他睡在草棚门口用身体为大家遮挡寒风,就这样长眠于此……《烈火烧红大别山——王树声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仅七十三师特务营就有23位战士在此壮烈牺牲。
次日清晨,天池寺村村民王文章带领当地群众协助掩埋了烈士遗体。王文章曾在外地做小生意,1932年初遭遇土匪抢劫,两名同伴被杀害,自己在逃跑过程中被红军救下才得以返乡。
感念红军救命之恩,王文章在亲手掩埋烈士遗体后,便守护着这片墓地,并以此作为“家规”要后人世代传承。
矢志不渝伴英烈
1976年,王文章逝世前对儿孙说:“娃儿,你们一定要把红军墓看管好,红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1992年,王文章的孙子王显明见父亲年事已高,便从父亲手中接过看护红军墓的“接力棒”。
要守护好这片40多亩的山地并不容易。大巴山林子里药材丰富,红军墓所在的林子也成了不知情的群众挖野生天麻、猪苓和放牧的场所。
林权下户时这个山丘并不属于王显明所有,给他的看护带来很大的不便。担心采药和放牧会损坏烈士们的坟墓,王显明经常一边抢前来挖药材的人的锄头,一边解释。一次,王显明正在驱赶几头跑到墓地吃草的黄牛,牛主人气势汹汹地跑过来大吼:“你整啥子?这里面只是几个坟包包,你管这些闲事做啥子?”刚一争辩,王显明的鼻子就重重地挨了一拳……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
后来,王显明几经周折,用自家的用材林换来了这片木竹、荆棘和杂草丛生的小山丘。久而久之,附近群众了解到红军墓的历史,理解了王显明的做法,还帮助他为红军墓建起了两座石碑和十几块木碑。
每到春夏季节,这片林子灌木丛生、杂草疯长,即使是农忙季节,王显明也要不顾劳累前去清理。29年来,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把柴刀,被荆棘挂破了多少件衣服,手上磨起了多少个血泡。每逢大雨,他顾不上自家土房的排水沟,总是披件蓑衣冲进雨里就去墓地挖沟排水,生怕烈士墓被山洪损毁。
几年前,通村公路修上了这山顶,红军墓地逐渐被当地政府和社会知晓并引起重视,前来考察和瞻仰的人多了起来。为了让大家方便进出,王显明又跟乡亲们一起挖出了几条羊肠小道。
红军精神代代传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公路通了,缺水的山顶也通上自来水了,我们告别了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吃水靠守的生活,没有红军烈士,哪有现在的好生活?”说话间,王显明点燃两支香烟,一支放在陈松庭烈士的墓碑上,自己蹲下身子抽起了另一支,深情地凝望着眼前的烈士墓碑。
为积极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历史,近年来,镇巴县成立了红军文化专题研究小组,对当地红色文化遗迹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县民政局、县史志办、县文物局等部门对红军墓进行了深入调查考证,确定在此牺牲的烈士人数为64人,将64座烈士墓列入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项目进行保护,并立巨石于陵园前,上书“红陵”及天池寺革命遗址简介。
此外,为了让红军精神世代传承,2014年,永乐镇还建起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核桃树党支部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王显明除了看管墓地和清理杂草,还义务承担起为前来瞻仰红军墓的游客讲解这段历史的任务。“守护红军墓快30年了,已经习惯了,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着,红军恩情不能忘,红军精神不能丢啊!”王显明说。
一抔黄土掩英灵,群山默哀,松涛呜咽。“同志哥,你说这山陡不陡?老伙计,我说越陡越好走!同志哥,你说风雪大不大?老伙计,我说风雪算个啥……”当年红军指战员风雪里翻越大巴山唱的歌谣仿佛还在这山间回荡。长眠地下的红军烈士们,你们宿营的草坪仍在,你们饮马的池塘仍在,你们的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