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书写忠诚
——记西藏剿匪战斗英雄邢步宗同志
(文- 闫佳琳 杨光明)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前的遗言;匍匐零下40度雪地里,死守阵地百多人纹丝不动,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让国人肃然起敬,让美国鬼子胆战心惊。电影《长津湖》这些桥段让很多人潸然泪下。
为了革命胜利,有太多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革命胜利,这样的残酷斗争何止这一次,1959年的西藏剿匪也是同样的场景,何其有幸,战斗英雄邢步宗如今尚在,而他也是目前陕西省荣军医院唯一一位在那场战争中的幸存者。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树木苍翠,记者应约来到位于华山脚下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荣军医院是1949年7月从革命圣地延安搬迁来华阴的,是全省唯一收治1-4级残疾军人集中供养的国家二级优抚医院,到今年已经整整73年了,这里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后因战、因公致残的1-4级残疾军人二万多人曾在这里休养、生活和康复,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荣军医院原政治部主任杨光明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荣院的历史。
在广场聊了不到半个小时,只见一位老人坐着轮椅慢慢摇着来到广场,我们快步迎上去,虽然伤残在身,然而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矍铄。他就是参加西藏剿匪的二级革命伤残老兵邢步宗,今天我就是来听他讲述那段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
2006年陕西省参加西藏剿匪的部分战友47周年纪念册
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邢老是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山阳村人,今年已经83岁。说起为何从军,他回忆道:“1948年,也就是我七八岁时候,西北野战军和胡宗南的国民党军在家乡打拉锯战,也就是历史上的澄合战役,二三个月炮火连天,一家人只能带点干粮躲进深几十米的地窨子里不敢出来,恐惧、无助,以及亲眼目睹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那时候立誓长大要当兵报效祖国。
“苦练克敌制胜本领”
1958年12月,18岁的他和合阳同乡500多名小伙光荣入伍,成为解放军战士。从社会青年过渡到新兵,无论在身体、知识、素质等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投手榴弹、射击、爬山,这些最基本的作战技能要求在三个月内必须熟练掌握。“我们的班长特别严厉,他告诉我们到了战场刀枪无眼。平时多留汗,战时少流血。”
每天不到六点就早早起床。技术要领要掌握好,投射距离要远,10米、20米、30米投手榴弹以至于投到胳膊疼;为了精准射击,训练结束他私下请教老班长,比别人多练几小时;而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爬山,更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要背上干粮、毛毡、军用装备等重达40多斤,来回一个多小时,每次回来浑身都湿透了。”邢老说,即便是那样艰苦的训练,远没有战争的残酷无情。
“拿出让雪山低头的劲头”
"看电影《长津湖》,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严寒中战斗。而当年我们到西藏平叛,打击西藏叛乱反动分子,爬冰卧雪比这更苦。”邢老说这话时,肩膀微微抖动,坚毅的眼神中沾满泪水。
1959年春,西藏叛乱阴云笼罩。在昌都、黑河、山南、林芝、江孜等地,叛匪疯狂袭击驻藏人民解放军和中央工作人员,进攻围困驻藏机关,破坏交通干线抢劫物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西藏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1959年春,中央一声令下,要求他们进藏剿匪,真正的战争开始了。
邢步宗同志跟随134师402团2营4连,从兰州河口直达青海入藏,平叛剿匪战斗。
“到了西藏,两大困难直接就摆在我们面前,一是地形高、空气稀薄,许多人出现高原反应;二是地形不熟悉,敌我人数悬殊大,我们当时在只有5个团一万多人,只能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和青藏公路沿线及川藏公路部分地段驻守,而叛乱武装有2.3万多人,骑着大马挎着大刀和马枪,穷凶极恶。”
解放军押送缴械投降的判匪。
怎么彻底剿匪?中央全面分析了敌我情况,做出要长期作战的准备,面对寒冷和4500多米的雪山严重缺氧,他们三个团一边行军一边战斗。二年时间,邢步宗同志随部队参加山南、麦地卡,一号地区等战役,打了大小十几场仗。还有数千名陕西籍战士,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山南战役、南木林战斗、麦地卡战役、一号地区战役、二号地区战役等战役战斗。
“长期战斗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气候极其严寒,空气严重缺氧,翻雪山,跨冰川,攀峭壁,越沼泽,穿密林,趟激流,这些我们都不怕,最煎熬的是青藏高原冬天那个冷啊,战士们棉衣棉裤根本抵挡不住冷风,每个人都增加一个牦牛毡,才能遮风挡雨。有时打仗枪栓都冻死了,放在怀里抱着暖开,很多战士手脚冻僵坏死了,当时大家都在衣服上写好自己名字,是抱着必死的信念的。”正说着,邢老的眼泪又流下来了。回忆起让他致残的那场战役,他说虽苦尤荣。
那是1960年3月,叛匪在腊孜一带活动,那里长年冰雪交加,奇寒无比,由于没公路,只能徒步分片寻找被追击溃逃的叛匪踪迹。处处是雪山、草地、冰河,寻找判匪变得十分困难,但指战员们下定决心:必须全部消灭叛匪!邢步宗同志奉命带领一班战士侦查敌情,官兵卧在雪沟里静静地观察守点,三天三夜,零下几十度,坚守阵地。“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四肢已经冻坏死了,只是感觉浑身冰透、也不知道饿,指头全黑了。”第三天清晨,盘踞在腊孜的顽抗之敌人终于出现了,我军随即对其达成合围,全部歼灭。战斗结束后的邢老和六个战友,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冻伤严重双手双脚大部分都截肢了,只留下几个指头。由于作战英勇顽强,他受到了连嘉奖,被评为二级革命伤残,送到陕西省荣誉军人医院休养。
“用余生书写忠诚”
“过去的日子都过去了"邢老回忆起当年刚残疾时,在荣军医院的情景哽咽着说。“记得当年老父亲知道我在华阴这里疗养,就从合阳老家步行几天,过来看我,脸都浮肿了....我心如刀割......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望着残缺的几个手指头,我挣扎过,迷茫过,甚至想过轻生。”
“你要顽强与病魔抗争,你还年轻。”与他一同住院的重残军人这样劝慰他,是啊,他们都能战胜困难,顽强生存,我为什么不能?邢老上过学有文化,他就用剩余的二个手指头拼命练习写字,经过努力他能写字了,于是给重残军人,盲人帮忙写家信,给他们读书念报纸;虽然脚无法站立,但他学习骑自行车,忍住一切疼痛,给院里送报送文件。在战胜自己服务别人的同时,他找到了存在感、荣誉感,后他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依然身体硬朗的邢老儿孙满堂,幸福的生活在荣军医院。他利用家住在华山风景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在景区开了一家旅馆,经常给外地游客宣传华山,每天义务打扫街道垃圾,这一扫就是十多年,被景区评为义务宣讲员和劳动模范。他多次被评为模范休养员,还加入荣院红色故事宣讲团,经常为中小学生、干部战士做革命传统报告,教育下一代不忘历史,珍惜当下,他也尽力为党多做点工作。
邢步宗同志在当地驻军某部为战士做革命传统报告
“听说,有多年前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从河南来预览华山,住在你家旅店,半夜游客妻子发烧,您不仅自掏腰包买来药品,还免费让二位住了一宿,第二天病好了,临走时怕路上出啥事,钱不够,还给了20元盘缠?”记者问。“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老两口从衣着看就是可怜人,说是旅游,身上只有五六十元。当时觉得他们年龄大了,路上又没有儿女照顾。后来老人的孩子还给我寄来感谢信,并把20元寄了过来。”邢老说。
"对党忠诚,不是嘴上喊的口号,是用一个个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它是我毕生的信念。想想打仗的时候最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还怕什么!只遗憾自己年龄大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习,还有很多忠于党的事没有做。”邢老说。
记者手记:
忠诚的背后是信仰
和邢老英雄的一次深切交谈,我在想,经历生死,经历绝望,身患残疾,还一心为党,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当兵后,他苦练技术;作战时,他视死如归;疗养中,他身残志坚,服务群众。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远去,撕裂空气、撕裂草木、撕裂山石的炮火已经远去,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还要记忆?为什么还要被唤醒?当我采访到身边的这个英雄故事时,感慨万千,让我唏嘘,让我泪水纵横。
生活安宁,是因有人在默默守护,岁月静好,是因有人在负重前行,邢步宗同志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同时他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为党奉献、牺牲的英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为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有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如果对党没有信仰,就会失去战胜一切艰难的力量,我们又何以从苦难走向辉煌?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忠诚于理想信念、忠诚于人民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的党必将靠着这份忠诚、信仰坚定走好每一步,走向复兴。而老英雄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