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安康市人民检察院围绕精准扶贫打造“精准预防”
本网讯 (通讯员:周敏)长期以来,安康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至 2015 年底,全市仍有贫困村1158 个、贫困人口 58.17 万人,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将更加密集投放。为保障扶贫政策良好落实,扶贫资金真正惠及贫困群众,安康市检察院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下沉检力,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在“精准”上做文章,着力构建网格化职务犯罪预防体系打造“精准预防”。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是关键。从近三年职务犯罪案件办案情况看,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呈现出“蝇贪”“蚁贪”问题突出、窝串案突出问题突出等情况,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村“两委”人员雁过拔毛、无利不贪,严重啃食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影响了“三农”政策、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而扶贫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资金管理使用监管难度大,针对这一难题安康市检察院实施精细化预防。一是瞄准扶贫开发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全方位、无死角逐一排查廉政风险点及职务犯罪风险点。制定精准的预防措施,聚焦重点、持续用力,使预防工作领域精准、环节精准、岗位精准、措施精准、落实精准。二是针对扶贫资金分布流向,精确分析评估在资金项目申报、审批、执行中的风险点和监督管理薄弱环节以及容易诱发职务犯罪的因素;适应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各类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配套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章可循、规范运行;组织财政、审计以及其他资金使用管理相关部门,认真开展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检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展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和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预防调查,提出检查建议,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落实。同时创新职务犯罪预防方式和载体,安康市、汉滨区两级检察院投入400余万元,建设西北一流、安康首家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预计于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
主动延伸触角,精细化建网是核心。构建以县(区)为中心,贫困镇、村及重点项目为辐射点,以群众参与为基础,以检察官包镇、村、项目为抓手的纵向到底、横向互联的网格化预防体系。充分发挥派驻检察室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优势,在贫困村、镇建立工作联络站,推行检察官包镇镇村,联系重点扶贫项目制度。聘请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员担任联络员,提供法律咨询,开展预防犯罪,推动阳光运行机制,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模范引领,大力推进预防职务犯罪进村到户活动,开展扶贫开发预防职务犯罪示范镇(村)、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以示范促廉洁,确保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律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2015年以来,宁陕县院打造的“秦岭深处检察网”已发挥效用。
细化工作职责,精准预防实效是重点。为提高预防实效下一步,在检察干部包村联镇,包抓重点项目预防工作中,要按照细化工作标准,夯实工作职责的要求实施“五个一”工程,既送一本书、讲一堂课、制一张表、写一份征询群众意见书,进一步精准提升预防实效,巩固预防成果。送一本书。将预防职务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扶贫政策资金管理规定等汇集装订成书(册),送给包联镇村的干部群众,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讲一堂课。包联检察干部精心准备,为所包联村、镇干部、重点项目实施相关人员讲法制课,打好廉政“预防针”;制一张表。制作扶贫工作的村、镇及重点项目操作流程图,廉政及职务犯罪风险点和相应防控措施一览表,在当地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公告,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写一份征询群众意见书。主动下访、巡访听取群众对扶贫工作及干部廉政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倾听群众的声音;制定一套完善预防工作方案。按照“五精准五到位”的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工作方案,让“精准预防”落实落细,成为预防工作的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