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网兰州4月1日电 据兰州晚报报道: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很多年前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你可能不知道,“传承”这个被视为戏曲生命的线索却在秦腔的发展中逐渐淡化,以至于连戏曲界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秦腔有了非遗的外衣,却少了真正的内涵,秦腔正在面临“四不像”的尴尬处境。为了让秦腔回归,近日我省秦腔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张江中联合陕西、浙江等地名家为找回本色秦腔,正式编撰一套完整的秦腔传统综合教材。
要让秦腔回归原汁原味
从本色出演到找回本色秦腔,张江中在两个本色的征程中有着不少话要说。他了解秦腔,喜爱秦腔,结出的果实也与秦腔息息相关。张江中曾荣获中国青少年戏曲红梅荟萃甘肃赛区一等奖、甘肃省首届戏曲演员生角大奖赛表演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等。从青年到退休,他伴随着秦腔走了40年。而找回本色秦腔就是他现在专一做的事情,“现在看秦腔时经常感到十分遗憾,因为人们已经看不到原汁原味的表演了,许多演员基本功不规范,表演时随意性、自由性大,甚至一些程式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再者,由于一些动作不仅需要苦练,还要规范,但许多演员并没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教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教材参考,教出来的学生肯定随意性大。这就是现在“四不像”的重要原因。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秦腔就偏离了传统的轨道,传承下去的将不是正宗的秦腔了”。
3月27日,张江中来到报社诉说着他的担忧:“现在,陕、甘及其他省份各院团及艺术学校由于精通秦腔艺术的人才匮乏和其他因素,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秦腔传统综合教材。我打算编写一本DVD载体形式的教材,通过我本人40多年积累的秦腔表演的经典特征和濒临失传古老剧目,联合其他省秦腔名家,用讲解和影像的方式规范秦腔的所有内容。”
让失传的东西继续传承
放在记者眼前的就是张江中为自己列的构架,从中能看出他投入的精力。从秦腔的历史渊源,何为梨园弟子、四路秦腔特征、梆子戏鼻祖的繁衍,到秦腔名家魏长生进京、花雅之争、京剧的诞生,三秦大地的典故,秦腔行当的特征与“潜规则”,再到演员与司鼓琴师的默契及中国戏曲服装、化妆勾脸等知识讲解。其次,就是纠错部分,这也是体现张江中最在意的传承文化的细节,讲解秦腔剧目中的文词典故、出处、纠正念错的别字、宁穿破不穿错、生旦净丑演员扮相化妆简述。重头戏是由他本人示范秦腔程式的特征,期间已经失传的六合手架子、出队子等把式将在影像教材中得以再现。期间,由张江中本人示范的近20种秦腔程式都将生动再现。用张江中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教材发行将是国内戏曲界的首例,也是他出版《中国秦腔脸谱》之后的又一作品。
名家联手为秦腔“正身”
既然称之为教材,一家之言难免会招来闭门造车的非议,为了充实教材,增大权威性,张江中联手其他省的秦腔名家也加入了为秦腔“正身”的行列。著名秦腔老艺术家米新洪、貟宗翰、马兰鱼、李爱琴、肖玉玲、李梅(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惠敏莉(梅花奖得主、西安易俗社社长)、侯红琴(梅花奖得主、肖玉铃派传承人)等都是秦腔表演方面的顶尖名家,在张江中的教材里,这些名家的戏曲片段及表演影像都被他收入囊中。而这些名家之所以会选择张江中,与他的执着和专注有着直接关系。为了让秦腔发展得更好,名家和张江中的想法一样,希望秦腔能隆重回归,让人们看到正宗、有味道的秦腔。
走陕西、跑陇南、下庆阳,踏遍三春大地、渭河两岸,只为一个目标,让秦腔的原汁原味代代传承。 (记者高宏梅/文甘霖/图)
原文标题:秦腔面临“四不像”尴尬 陕西、甘肃名家联手为秦腔“正身”
原文链接:http://wb.lzbs.com.cn/html/2015-04/01/content_1388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