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飒爽、神采飞扬是李娟在舞台上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作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娟让秦腔的美不仅征服国内的观众,也让外国观众折服。在“我和大师一起唱秦腔”活动中,李娟将坐镇旦角海选,并讲授自己的拿手好戏。
日前,华商报记者到李娟的家中采访,一聊到秦腔,李娟整个人都在散发光彩,她的一言一行都在彰显,她在用生命热爱秦腔。
喜爱秦腔,逃课去考戏曲研究院
华商报:你是1980年考入戏曲研究院的,你为什么想学戏?
李娟:当时我在上学,平时就喜欢唱歌,所以知道戏曲研究院招生之后,特别想去试试,我就悄悄逃课去考试。当时我的父亲是我的班主任,他发现我没上课,就让人去找我,结果发现我去考戏曲研究院了。我的爷爷奶奶不是很支持我学戏,他们觉得太辛苦了。但是我的爸爸妈妈很支持我发展自己的兴趣。我考上戏曲研究院之后,父亲隔段时间就来看我,给我送吃的,我到现在都很感谢我的父母。
华商报:听说你当年还因为嗓子的问题差点和唱秦腔擦肩而过?
李娟:确实是这样,学戏的时候我也就十二三岁,正处于变嗓子的时候,记得那是放暑假前,老师就对我的嗓子很担心,我是后来才知道老师给我的父母说,如果我的嗓子过完暑假好了,就继续来上课,要是嗓子不行了就不用来了。可能老师害怕伤害我没直接给我说,所以我是玩了一个暑假,我的父母担心了一个暑假。但是上天还是很眷顾我的,过了暑假我的嗓子竟然好了,而且老师觉得我的条件还不错,于是我才能继续学习我爱的秦腔。
“西北第一靠”是苦练出来的
华商报:喜欢你的戏迷特别喜欢你的“功夫”,你最开始主攻刀马旦,你扮演的《杨七娘》备受戏迷喜爱,你也因此被称为“西北第一靠”,演绎“刀马旦”是不是更加辛苦?
李娟:学戏确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没有恒心和坚韧的性格是很难坚持的。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练功。我特别能吃苦,除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还经常给自己加课。我们经常一吃完饭就扎上大靠在餐厅练,有时餐厅没位置就去马路牙子上练。没有试过的人不知道,那个大靠普通人扎上可能连动都不能动了,而我们不但要动,还要使枪使棍的,真的很不容易。刀马旦的功力就是那个时候苦练出来的。
华商报:《杨七娘》《西湖遗恨》《迟开的玫瑰》《打神告庙》都是你演出的备受戏迷喜欢的剧目,而且你还把秦腔的美展示到了国外,在你看来秦腔的美是如何征服国外观众的?
李娟:1992年我去芬兰参加芬兰艺术节,演出了《杨七娘》和《盗草》,1998年《杨七娘》在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巡回演出,2000年应邀参加德黑兰国际艺术节,《杨七娘》获最佳表演分数。每一次在国外演出都让人非常激动,因为我们的秦腔总能震撼国外的观众,从唱腔到服装甚至到音乐他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刀马旦的戏,更是让国外观众觉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太迷人了。很多国外的观众都会来摸一摸戏服,看一看我们的道具,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神秘。这让我们也会觉得分外的骄傲和自豪。
从“武”到“文”要当能文能武的演员
华商报:在《杨七娘》中你演绎的是英姿飒爽的杨七娘,这是一个能上战场杀敌的武将,这也是你“刀马旦”表演中特别受读者欢迎的剧目。但是现在你似乎在慢慢往文戏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李娟:我现在确实重心在慢慢往文戏上放,《王宝钏》我就演大家闺秀王宝钏,没有打打杀杀。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秦腔演员,一定要能文能武,这样才是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演员。而且唱了这么多年戏,有了经历也有了阅历,我能更加去理解戏中人物,能更好地把戏中人物的内在表达出来。其实文戏看的是内功,是对演员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觉得我应该给自己更高的目标,让演艺生涯完满。
华商报:作为一名青年秦腔演员,身上也有了创新的责任,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戏迷阵营,你怎么看待秦腔的创新?
李娟:我觉得秦腔的创新很重要,就像我们的《王宝钏》就重新编排,和老版的很多地方不一样,更加贴近现在戏迷的需求。但是不论如何创新,我都会坚持秦腔的传统和本质的东西,会在传扬秦腔大美的前提下创新。
华商报记者 赵媛 实习生 张馨天 李璇
“生角”20名戏迷 将和名家同台演出
华商报讯(记者 赵媛 实习生 李璇 张馨天)由华商报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协办的“我和大师一起唱秦腔”“生角”组的活动选出了20名戏迷参加汇报演出。“旦角”组的海选和名师授课将于本周六举行。
秦腔表演艺术家雷开元和李小锋在“生角”的活动中将自己的拿手唱段一字一句地教给60多名戏迷。活动后,李小锋说:“戏迷们都很优秀,说真的,每一个戏迷都想留下来,原本活动策划选择5名戏迷参加演出,为了给更多戏迷和专业演员同台的机会,我们最终选出了20名戏迷登台。”这些入选的戏迷将和“旦”“净”“丑”三组入选戏迷一起和雷开元、李小锋,马友仙、李娟,白江波、胡林焕,张晓斌、邓卫锋等秦腔名家同台演出。
本周六,“我和大师一起唱秦腔”“旦角”组的海选和授课将隆重开启。为了让更多的戏迷和马友仙、李娟互动并得到指导,此次活动所有报名的戏迷都将参加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