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以前的正门
方山寺又名灵觉寺,在华阴市境内的西南角,敷水镇桃园堡村西南,即方山峪口。背靠方山,北望渭水。寺前果木林立,青山绿水,春花秋实,鸟语花香,谷深优静。单调的木鱼声迎来东方的日出,和谐的诵经声送走西坠的晚霞,这里真是净化心灵的好去处。
《华阴县志》(1995版)载,“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元年(1522),历经16年建成。”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华阴县志》(1995版)又载:“今仅存方山寺,有上殿一座,两厢房各三间,老尼3人,常住主持。”以后历代均有修葺。
寺院内碑记,方山寺原址在方山峪内五里处,名曰灵斍(juè觉)寺。《华阴县志》(1995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华洲(莲花寺)大地震,死亡有名者83万,无名者不计其数。垣屋尽倾。”这次地震,秦岭山脉向北倒塌,黄河向北移动5里。震中在华县莲花寺,莲花寺在灵斍寺西,相距不足5公里。据此推测,灵斍寺可能毁于此次地震中。
自建寺到寺毁,刚好50年(1506-1556)。方山峪内因地震后,寺院再也无法恢复。后来的僧人就将灵觉寺迁至峪口,寺建成后,僧人感觉原来的寺名不吉利,就将其改为“方山寺”。方山,即阻止南山倒塌,隐含逢凶化吉之意。
旧寺院布局设置较为简单,上殿一座,东西两厢房各三间,门楼一座,均为土木结构。几经风雨,破漏不堪。寺后青山翠绿,寺前溪流淙淙、竹林浓郁。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修加固,此后又经过多次修葺,直至解放。
文革期间,寺院遭窃,佛像被毁,众僧逃离还俗。僧去寺空,风雨剥离,寺内房屋陆续倒塌,仅存上殿三间,厢房二间。寺内财产暂由方山村管理使用。
改革开放后,居士们自筹资金修缮,恢复了曾经的容貌,并建造一些新房舍,供僧尼们食宿使用。僧尼们争相传颂,有了自己活动的场所,在华阴佛教界是一件大喜事。
近年来,寺内主持宽度师傅,四处奔走呼吁,赢得资金500多万元,重新扩建、改造寺院。将原来的土木结构房屋,全部拆除,改造成砖混结构。殿堂布局设置符合寺院要求,庙宇建筑,新颖美观,错落有致。院落绿化靓丽,干净整洁。寺院面貌,焕然一新。红墙绿树,争相掩映,增添了方山寺的灵气。
上殿是大雄宝殿,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着五佛,两侧厢房各三间。前殿面阔三间,殿内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两侧各挎有三间耳房,殿前两侧厢房各三间,是客堂和接待室。前院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西院配置有僧人、居士们的生活用房,厨房、饭堂、接待室等六间。
该寺院现有主持1人,僧人5人,居士600余人。西安乃至黄河三角区(渭南、三门峡、运城)的信徒们焚香敬佛,络绎不绝。食宿方便,宾至如归。
据寺内僧人讲,方山寺附近原有一支军队驻扎,在一次战争期间,部队奉命开赴前线,临行时,当官的前去拜佛。换防回归时,竞无一人伤亡。其神气之灵,概若此也。
作者简介:
严富余1963年8月生,陕西华阴人,大专学历。曾任华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华阴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现华阴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先后在《陕西宗教文化》《渭南日报》《华山风》等报刊发表散文、游记、故事等20余篇。出版作品有《华阴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