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江:“小蚕茧”孕育“大希望”
“国家‘东桑西移’政策这么好,我们那边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那你回来,我支持你。”这是隔着屏幕和爱人最后一通电话。
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这些年辗转南方各大城市学技术讨生活。这一次他像只迁徙的鸟儿终于找到了回归路。
2019年江苏学习养蚕技术,2020年国庆前后回到故乡华阴自己养蚕创业,第一年收入五万余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致富。他的名字叫陈永江。
一
我国是世界蚕丝生产、出口大国,不仅茧丝绸资源、从业人员数量、贸易总量均居世界第一,而且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尤以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市最为集中。“当时在江苏省盐城市打工,看到那儿就没闲下来的人,也没有撂荒的地,哪怕是房前屋后,都会被种上桑树,养上两三张蚕。”陈永江感慨道。
这一幕幕,被陈永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了他想要圆的一个梦。
“虽说东部地区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逐步失去优势,‘东桑西移’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陈永江对要实现的梦显然胸有成竹。他说,在广西,鲜茧卖到每斤4元即可保本,而东部地区要7元,中间相差3元,西部地区发展桑蚕业优势不言而喻。
2019年,陈永江进入江苏明赫丝绸厂,成为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员工。当他了解到一个个蚕如何抽丝剥茧,看到一根根丝如何织就漂亮衣物,更坚定了他回家养蚕致富的决心。
“种桑养蚕说到底也是技术活,是技术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现场学习经验开拓思路。”在丝绸厂工作不到半年陈永江提议要去大型基地学习,整整两个月,从桑树种植到养蚕加工装备技术、从现场管理到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深入学习。
他的努力进取让对方看到强烈的合作意愿,当场签订了合同。“好好干,抓住机遇,等发展规模大了,将生产线建过去。”这是2020陈永江离开时公司经理留下的话。
二
要养蚕先种树,要种树先有地。如何拿到地?“村里地多是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家只有几亩,而且很分散。他找来了村里威望高的能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快20多亩被签订,这一签就是5到10年。
2021年3月,16亩桑树栽好了;8月底,300平米的厂房搭建成功;9月6日,他记忆深刻,开始养第一批桑蚕。
“蚕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它的生长期一个月,吃三天,睡一天,褪一次皮,这样循环四次后,成为五龄蚕,便不眠不休吃桑叶,只到吐丝结茧。”这期间的孵化阶段及五龄蚕养殖,让他有种“初为人母的滋味”。“孵化期间,几乎不断的查看,光照和温度不点马虎不得。五龄蚕后,一张蚕一天吃300斤桑叶,累是次要的,让它们统一吃睡可是技术活。”正说着,陈永江用手已经开始给我们比划了。10月吐丝结茧,陈永江笑着坦言,第一次很成功。
走进厂房,指着准备出售的蚕茧,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从小蚕到卖出蚕茧20天周期,目前保底收购价20元一斤,一年最少可以养6批蚕,收入大约十万元。如今提倡密集养殖,利润更客观,去年一年,带动村里10多人有活干有钱赚。
三
“最近结茧,气温低了,要加温,我的已经全部结茧,就等你了。”采访期间,询问陈永江的电话不断。
可观的收益让附近不少群众开始种桑树建厂房。他的目标不仅仅如此,他要凝聚周围更多人、周边县市抱团发展。今年8月,他将养蚕技术拍成抖音,短短一个月已有上千名粉丝。“科学养蚕能致富。”在他抖音列表里一咸阳兴平人这样评论,年初他驱车几小车专程跑来学习,面对提问,陈永江倾囊相授,并发展成合作伙伴。
“‘东桑西移’不仅仅是把种桑养蚕转移到西部来,最重要的是把东部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西部。随着它的逐步推进,将有助于形成一个东部巩固、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扩大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到以后,陈永江分析的头头是道,规划也是明明白白。
“华阴气候,日照、气温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养蚕7至10批,而且由于气候适宜蚕生长,蚕茧十分优质,最优的蚕茧丝长达千米,这也是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明年准备建育种孵化场,后期在华阴孟塬一带扩大规模,最终在华阴形成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别小看小小蚕茧,它孕育着致富大希望嘞!”陈永江信心满满的说。
(通讯员:闫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