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今日华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今日华山
陕西渭南:烈日下的坚守与担当

陕西渭南:烈日下的坚守与担当

来源:华旅  

 本网讯:入夏以来,慕名前来华山的游客日渐增多。面对繁重的游客接待工作与炎炎烈日的“烤”验,华旅集团一线检票员、驾驶员、安保员、环卫员等工作者,迎高温、战酷暑,始终以饱满、热情、真诚的姿态,做到服务激情不减弱、服务环节不打折、服务质量保优质,力争把最美的景色和最好的服务呈现给每位来华山旅游的游客。

  检票员王艳艳:衣衫尽湿终不悔

  每天清晨6时40分,伴着朝阳,35岁的王艳艳准时到达生态广场进山大巴车停车场,开始一天的工作。

  早上7时,进山大巴车开始售票,游客鱼贯而入。王艳艳用扩音器不停地广播着,引导游客检票登车。喊了几个小时,嗓子都快冒烟了,王艳艳大口喝下了杯子里泡好的胖大海水,又拿起扩音器,疏导车辆安全有序驶出驶入。停车场没有一处阴凉,头顶烈日暴晒,脚受地面炙烤,王艳艳不叫苦,不喊累,每天来来回回至少要走2万多步。

  中午12时,停车场酷热难耐,此刻正是游客进山的高峰期。满头大汗的王艳艳笔直地站在停车场中央,双眼不停地环视。一位年迈的游客行动迟缓,为了不影响后面游客的通行,她立即上前主动搀扶。忽然,一位操湖北口音的男游客拉住王艳艳:“我的包丢了,刚才下车时忘在大巴车上了。”“您别着急,告诉我车牌号,我马上联系司机为您寻找。”

  联系了大巴车司机,可车上并没有游客丢失的包。望着越来越焦急的游客,王艳艳一边安抚游客的情绪,一边让同事在微信工作群中发信息。最终景区一名保洁员在群里回复,在景区一处洗手间的水池台面上捡到了一个包,经过核对,正是这名游客丢失的包。经过王艳艳的努力,物归原主的游客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王艳艳也松了一口气。

  晚上8时30分,天色已暗,王艳艳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婆婆做好的饭菜还热在锅里,丈夫关切地询问今天累不累,儿子笑脸相迎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妈妈回家。王艳艳把对家人的亏欠和愧疚深藏在心里,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在生态广场工作了6年,披星戴月出门,踏着月光回家。周内只能休假一天,周末、节假日,尤其是寒暑期,必须在岗。没有节日的团聚,不能每天接送孩子,没时间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6年来,王艳艳不仅习惯了烈日寒风,适应了工作强度,咽下了艰辛委屈,也找到了让自己热爱本职工作的那份坚持。“我热爱我的工作,越来越热爱,我会更加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服务每位游客,力争做到最好。”王艳艳坚定地说。

  维修工张腾飞:再苦再累亦无言

  记者在苍龙岭平台见到维修工张腾飞时,他正在维修此处的厕所。维修厕所时,需要进入厕所下的维修层,狭小的空间,流淌着渗漏出来的粪便,张腾飞手脚并用,爬着前行。天气炎热,刺鼻的臭味弥散在空气里,张腾飞豆珠大的汗一直往下流。

  刚修理完苍龙岭平台厕所,张腾飞的手机响起,原来是五云峰厕所的水龙头出现了问题。顾不上擦汗,张腾飞立刻往山上赶。骄阳当空,背负工具,翻山越岭,一路走来,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到达五云峰,张腾飞看到白花花的水不断往外流,心疼坏了,连忙打开工具箱,开始修理水龙头。此处的水龙头已维修更换了好多次,不是质量问题,主要是游客不正确的使用方法造成。山上的水宝贵,所以水龙头都是按压式,有时游客不注意使用方法,使劲旋转扭动,导致水龙头损坏的特别频繁。更换水龙头只需要三五分钟,但赶路需要三五十分钟,有时甚至一个多小时。

  “记得有一次,也是夏季旅游旺季,北峰的一个厕所坏了。为了游客如厕方便,必须马上修理好。检查了以后,发现是粪便堵塞了管道,需要疏通。当时我主动请缨,用塑料雨衣把身体和头部包裹好,打开管道的一瞬间,粪便喷溅出来,我全身上下到处都是,那臭味把眼睛熏得都睁不开。”张腾飞至今记忆犹新。

  张腾飞的工作就是和厕所打交道,和脏臭打交道。维修工或许是景区众多工作岗位中不被人注意到的角色,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汗水为游人提供方便,为景区换来洁净。

  汽修工赵中兴:与车为友互信任

  在华山景区客运管理公司修理车间的地沟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工作的赵中兴。为了感受汽修工的艰辛,记者走进地沟体验。每走一步,都要弯腰弓背,说蹲不是蹲,说站不是站。尤其要小心头顶,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还未散热完毕的车辆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管等部位烫伤。空气中都是热浪,地沟凹陷不透风,加上车辆本身散发的热量,地沟里的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出许多。不一会,就热得记者汗流浃背。而赵中兴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车辆维修保养,工作起来就是整整一天。

  为了做好车辆保养与维修,赵中兴每天早上7时上班,晚上偶尔还会加班到深夜。高温天气,车辆出现故障主要在刹车、轮胎和空调等部位。大巴车刹车簧比较硬,更换特别费力,弄不好还会伤到自己。有一次和同事一起更换刹车簧时,一不小心,弹簧打到了同事的眉骨上,当时就流了好多血。车辆跑山路,轮胎磨损严重,有时一天就得更换10多条。新轮胎口紧,要用很大的力气,赵中兴往往换完一个轮胎就全身湿透。维修空调最热,车辆密闭无法开窗,车内最高温度有时会达到60度。可是工作起来,赵中兴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尽快把空调修好,恢复车辆正常运行,让游客安全抵达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

  常规的故障要排查,突发的状况也要处理。有时,车辆坏在了半路上,一个报修电话,赵中兴带着工具必须快速到达。检查底盘时没有地沟,赵中兴就得爬进车底。地面温度和车体的热量双重“烤”验着他。

  “工作中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如果有水箱漏水或机油渗油,滴到身上就会把皮肤烫伤。”赵中兴指着自己手背和胳膊上的五处疤痕说,“工作7年了,我已经熟悉每辆大巴车的‘脾气’,它们也是我的好朋友。再苦再累,都已经习惯了。安全责任重于山,游客生命大于天。对于车辆运行安全,要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车辆‘带病’上路。”

  应急处置队长孙红岗:危难之时显身手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气温升高,游客增多,华山景区旅游安全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景区一线管理人员如何预防和化解旅游突发事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应急处置队长孙红岗的办公室,记者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他正在学习的关于应急处置方面的资料文件,《华旅集团夏天旅游旺季应急预案》《陕西华山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西线索道应急预案》等摆放了一桌。

  夏日的华山之巅,骄阳似火,游客络绎不绝。负责华山东峰、西峰和南峰三峰区域应急处置工作的孙红岗,正冒着酷暑穿梭在游人之中,不停地观察着山上的天气变化,留意着单独出行游客的一举一动。

  手机响起,孙红岗要马上赶往西峰索道乘索排队区域。在路上,孙红岗向记者一一讲述处理大风索道停运疏导游客下山,暴雨雷电天气帮助游客避险,游客突发疾病第一时间救助生命,以及挽救轻生游客性命的感人故事。

  “大风导致西峰索道停运事件,我们现场给游客说明情况,并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措施。愿意下山的游客,可以乘坐北峰索道下山;不愿意走的,联系山上饭店安排好食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工作人员就是肩扛身背也要保证游客安全抵达。暴雨雷电天气,我们根据雨情和雷电情况,及时拿出应对措施,通知所辖区域7个雨衣发放点,免费为游客发放雨衣,并开放饭店、庙宇、员工宿舍等避雨场所,护送体力不支的游客安全下山,为游客提供温馨的雨中服务。如果游客想感受雨中华山的魅力,雨量较小,就万般叮嘱,注意安全,如果雨量较大的极端天气,坚决劝阻游客雨中游览,以免意外事故发生。对于中暑等突发疾病的游客,我们会第一时间安排专人抬担架护送,及时协调120救护车在山下接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游客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对于有轻生念头的游客,我们通过观察此类游客的眼神、表情和状态,尤其是单独行走这一重要特点,进而作出初步判断,主动上前和游客交流谈心,劝导游客正确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打开心结,护送他安全下山。”

  孙红岗坦言:“应急处置工作,要防患于未然。腿勤、眼勤、脑勤,多转、多看、多思,是我工作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应急处置就是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资源过程,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不断学习,踏实工作。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让游客高兴而来,平安而归。”孙红岗铿锵有力地说。

  巡特警张青松:挥汗巡逻展风采

  中等个头,青春帅气,精神饱满,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这就是华山景区游客中心特警张青松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是张青松职责所在。

  偌大的游客中心,一个小男孩在人群中大哭起来,张青松闻声而去,原来是孩子找不到家人。他抱起孩子,一边安抚,一边寻找。等待了许久,孩子家长终于焦急地跑来。看到孩子破涕为笑,和家人一起进山游玩,张青松才放心地离开。

  7月的一天中午,游客中心的客流量达到高峰,进山速度比较缓慢。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游客,因为烦躁,故意推搡人群,谩骂工作人员,煽动其他游客闹事。张青松第一时间上前劝阻,并向这名游客耐心解释。这名游客不仅没有冷静,反而变本加厉。劝说无果后,张青松带他到警务室调出视频资料,看到视频里自己的无理行为,游客才一言不发,表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闹事。

  打击叫客、拉客、宰客,斗智斗勇非法导游,协助检测站处理危险易燃易爆品,没收管制刀具,盘查可疑人员,加强反恐应急处理,都是张青松的工作范畴。除了每天固定的站岗值守,他还要用电瓶巡逻车在整个游客中心巡逻。车辆进不去的地方,走路巡逻。车巡结合步巡,以确保景区安全无死角。

  在室外执勤巡逻,必须穿戴整齐。这是警务室的要求,也是一名特警形象的完美展现。烈日暴晒,加班加点,他从不抱怨。张青松自豪地说:“既然选择了特警这个职业,就要无愧头顶的国徽。文明执法,平安景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驾驶员王波:始终保持好状态

  今年36岁的王波,是华山景区客运管理公司“杨京红客运班”的一名驾驶员。皮肤黝黑的他,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头头是道,提到最多的就是——安全。

  每天清晨6时30分,王波和同事们一起,在始发站体检室进行酒精含量及血压的测量,检查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确认一切良好后,公司才发给驾驶车辆钥匙。随后,王波和同事们逐一来到公司设置的亲情墙前,面对自己配偶和孩子的照片,默念家人的每一句嘱咐,宣读“安全驾驶、遵规守法、热情服务、平安回家”的口号。

  “公司规定身体不适就立即停止工作,坚决不能带病工作或者疲劳驾驶。如果发现哪个司机精神状态不好,领导就先和他谈心,了解是工作还是家庭方面有什么困难,及时疏导情绪,调整心态,确保不影响正常驾驶。因为,游客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王波将“安全”二字挂在嘴边,谨记在心。

  检查好了人,车辆状况同样需要细心核查。车胎气压、发动机、方向盘……确保车辆状况一切正常,为游客安全打好每一块基石。

  高温天气对驾驶员是种考验。阳光直射在驾驶员脸上、身上、胳膊上,晒得人皮肤发烫,甚至蜕皮。天热容易犯困,为了安全起见,王波准备了风油精、咖啡、茶叶等用来提神醒脑。21公里的进山路程,在中途13公里处,公司设置了山泉水洗脸点,每名驾驶员往返经过都要停车洗脸,清凉的泉水,减缓了大家因高温天气带来的身体疲劳。

  晌午,在停车处,游客陆续开始登车。王波下了车,来不及擦汗,捧起公司统一配送的午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短短几分钟时间,最后一名游客登车坐好,王波放下还没吃完的饭,连忙登车准备出发。“师傅,你这饭还没吃完呢,太辛苦了。”一位四川口音的女游客关心地说道。“没关系,先将各位游客送上山,大家的时间宝贵。我们每天都是这样,习惯了。”王波笑笑说。游客一句简单的关心,却让王波的内心久久地被温暖着。

  为了全面保障每名游客的安全,客运管理公司制定并执行一系列严苛的管理制度。确保安全、保持整洁、优质服务是“杨京红客运班”的工作追求,也是华山景区客运管理公司的工作宗旨。据统计,“杨京红客运班”每周运送15000名左右游客,却没有一起游客投诉事件。杨京红同志在危急时刻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确保了全车31名游客生命安全的先进事迹,至今仍感动着王波。作为“杨京红客运班”的一员,王波深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游客安全,如同登顶华山一般,任重而道远,需要“杨京红客运班”以及所有华山景区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不懈攀登。

  保洁员闫芳民:华山之巅保洁净

  从金天宫到南峰顶,全长200米,13个垃圾桶,这是48岁的保洁员闫芳民的责任区段。朴实憨厚、不善表达的他,说起自己的工作却非常专业:网格化管理、垃圾日产日清。

  闫芳民每天早上7时前准时到岗,随身带一把笤帚、一个簸箕,清扫责任区的每一个角落,并将垃圾桶里垃圾装袋统一堆放。9时起游人如织,闫芳民就要全天候不停巡查,来来回回地清扫捡拾,随时将发现的垃圾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干净。路面的垃圾可以清扫,悬崖峭壁上的垃圾就需要多人合作,系绳下去捡拾,非常危险。

  华山景区旺季时,游客人数比淡季翻了几番,与之相伴的就是垃圾量也翻了几番。矿泉水瓶、纸巾、瓜果皮、杂物以及南天门饭店产生的餐厨垃圾,最多的时候,闫芳民一天要装十六七袋,重量达二百斤。因为山路崎岖,没办法机械输送,只能靠保洁员用扁担走山路运到垃圾集中点,再经索道运到山下,由垃圾车运走。尽管闫芳民一次担七八十斤的重量,但垃圾最多的时候也得跑上三趟。

  “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干好,景区干净了,游客满意了,自己心里也高兴。要说我的心愿,咱们华山是5A级景区,希望游客们都能爱护他,不乱扔垃圾,保护景区环境,让华山更美,更干净。”闫芳民说。

  保持环境卫生是一项细碎繁琐、费时费力的工作。太阳晒着,地面烤着,闫芳民日复一日,默默付出,用勤劳的双手维护着华山干净整洁的环境。正是许许多多和闫芳民一样的保洁员,以扫帚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自己无怨无悔的坚守,才让华山如此容光焕发,充满生机。

  安保员冯凯:千米绝壁守平安

  1979年出生的冯凯是华山景区负责苍龙岭段的一名安保员。

  这条长300米的责任路段,是华山最为险峻的地势之一。单行,游客只能朝上攀爬;狭窄,台阶不足一米宽;陡峭,需要手脚并用,极为消耗体力。年纪稍大的游客腿脚不灵活,冯凯迅速上前搀扶;年幼的孩子走不动了,哭闹不止,冯凯帮助孩子家长,带着一家人顺利通过;小姑娘爬山爬累了,坐在台阶上休息,冯凯要第一时间劝导她到云海平台安全处再休息;有些游客喜欢在奇险处摆各种姿势拍照,冯凯也要耐心细致地保护周全,以防意外,同时疏导人群,防止踩踏。遇到游客吸烟,冯凯要及时制止,耐心解释。不间断地巡查,冯凯是为了检查铁栏杆是否松动,台阶是否有破损,安全标识是否完整。为了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游客的身边,300米的距离,冯凯得上上下下,走来走去几十遍。

  这些都是冯凯的工作,而冯凯的工作内容却不仅仅是这些。

  经过苍龙岭,在云海平台休息处,游客大多在这里喝水、纳凉、补充体力,稍作休整。一个不小心,随手的包就会掉到下面三四十米的沟里,冯凯需要和同事配合,腰间系绳,一步一步下到沟里去捡拾。仅仅入夏以来,冯凯已经为游客捡拾背包不下十次。

  今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冯凯正在五云峰饭店附近进行夜班巡查,一名三十四五岁的宁夏籍男游客站在石阶上,扶着铁栏杆,面对着万丈深渊,站了许久却不离开。冯凯心想,会不会是游客累了,想稍作休息。观察了七八分钟,这名游客面无表情,一动未动。冯凯上前询问,他一言不发,神志不清。发现情况不对,冯凯连忙汇报,叫来同事,3个人将游客轮流背到北峰,经索道送到了医院。后经景区安防中心了解,这名游客有轻生念头,多亏冯凯及时发现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了三年安保员,不论游客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他们找到我,我都会第一时间、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我的内心感到特别充实。”冯凯真诚地说,“进入夏天,天气一天比一天热,站在太阳下,不到10分钟,我就全身湿透。可是却不敢多喝水,上厕所不仅消耗体力,而且耽误时间,影响工作,小口抿一下,够身体代谢就行。虽说苦,虽说累,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同事们也和我一样,大家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践行着同一个承诺,那就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游客的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确保他们的安全。”

  华旅集团志愿者:众志成城铸品牌

  暑期来临,华山旅游进入高气温、高人流、高负荷工作期,整个景区的运营管理都处于紧张状态,安全、服务、经营等工作任务都十分繁重。一线干部职工冒着酷暑为游客服务,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践行着对华山旅游事业的热爱。为了有效缓解一线工作人员压力,科学合理调配补充人力,更好地服务旅游旺季中的游客,蓄势待发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华旅集团的号召,克服家庭、生活、个人诸多方面的困难,大步迈进服务游客的队伍中。

  青年志愿者植根于景区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和重要岗位,穿着工装、佩戴志愿者标志,始终面带微笑,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为老人、残障人士、中暑的游客提供温馨帮助,并协助一线工作人员疏导客流。同时,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还联合英语兴趣小组的多名英语爱好者,为国外游客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国际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华山景区的国际品牌形象。

  酷热的天气,青年志愿者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服务热情丝毫不减。他们流动的身影,成为西岳之巅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服务队各分队发扬追赶超越精神,竭尽全力为游客排忧解难,充分展示了华旅集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优良素质和阳光风貌,进一步提升了“华山服务”的品牌形象,为华旅集团做好优质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聚了重要力量。

  烈日下的坚守,是爱,是责任,是担当。华旅集团一线员工在酷暑中展示自我风采,用质朴的选择,阐释了纯真的职业精神。他们对高温毫不畏惧,因为他们有着比太阳更加炽热的热情,那份对梦想的追求、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游客的承诺,足以对抗似火的红日。欲与天公试比高。他们以阳光般的工作热情践行着“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温下你们最勇敢!(渭南日报全媒体 记者 梁晓蔚)


【作者: 】  【发表时间:2018/8/13】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