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千年瓷都”何以青春不老? ..
· 镜观中国丨英雄回家 ..
·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
· 新华视点丨努力完成全年经 ..
· 新华网视评|坚决打击汛情 ..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丝路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丝路在线
千年瓷都”何以青春不老?

千年瓷都”何以青春不老?

  新华社景德镇9月25日电 每逢周末,夜幕降临,“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多处创意市集亮起灯火。年轻创客们纷纷摆出摊位,从古典青花到潮流玩物,瓷作风格包罗万象。

  景德镇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距上海约500公里。自13世纪以来,此地出产的瓷器备受推崇,成为与丝绸齐名、历史悠久的全球化中国商品。波斯、土耳其、法兰西等古代宫廷中都有不少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创意集市人流如织。受访者供图

  时光流转,古老的景德镇日益焕发青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在完整保留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同时,吸引国内外6万余名年轻的陶艺创作者聚集于此,迸发出新的活力。

  过去10年,这座仅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小城,迎来了13.6万新增居民,其中80%是年轻人,他们选择在这里创业寻梦、安家落户。

  “冲动”一回 为热爱奔赴

  北京姑娘侯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5岁时放弃留学机会,独自南下,如今扎根景德镇。

         

  侯玥在自己开设的店铺内打理作品。受访者供图

  侯玥的举动,被身边不少人视为“冲动”和“冒险”。“你从北京来这种小地方?”类似的疑问她没少听。父母强烈反对,朋友难以理解。

  6年过去,侯玥从摆地摊开始,和丈夫共同经营起一家陶艺设计公司,陶瓷作品屡屡获奖。“现在在父母眼里,我成了一名‘干得还不错的小老板’。”她笑着说,父母看到女儿过得越来越好,也就放心了。

        

  侯玥的作品在上海参展时吸引顾客光顾。受访者供图

  侯玥说,景德镇给了她一种“被手艺养活”的踏实感。景德镇有浓厚的陶艺氛围,国内外许多知名陶艺家都在这里设立了工作室。“哪怕你不善应酬、不懂商业经营,在景德镇,也能靠作品活下去,还可能过得很好。”

  与侯玥类似,29岁的山东青年王南浩在三年前为爱情辞去稳定工作,来到景德镇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女友一同创业。父母曾坚决反对——在他们眼中,儿子原本端的是“铁饭碗”。然而,在王南浩离家之前,母亲默默转了1万元给他。靠着这笔“启动金”,两个年轻人从瓷板画创作起步,如今年收入已达十几万元。

  有人不解:靠这点钱创业,不怕养不活自己?但王南浩说:“其实不算什么,有朋友只用3000元就起步了。”

  10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这样描述:“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失业的城市,工作机会充足。”

  而今,景德镇依然在为年轻人提供低门槛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专门打造出陶溪川文创街区,主干道不让行车,全留给年轻人摆摊;建起四栋青年公寓,30平米的房间月租仅几百元……这里最初只有55名年轻创客,今天已孵化出3.1万个创业工作室。

         

  年轻创客在陶溪川摆摊。受访者供图

  大大小小的创意集市,已遍布景德镇全城。夜幕降临,灯火点亮,年轻创客们纷纷出摊,整座城市仿佛瞬间切换到青春频道。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景德镇由“漂”变“定”。26岁的重庆小伙牟维兴已在陶溪川摆摊三年。他说:“在这里买陶瓷制作原料、添设备,就像买菜一样方便。”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多次来到景德镇,她认为,与北京、上海不同,景德镇为外来青年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归属感。来这里的人,不是被迫谋生,而是主动选择了一种与陶瓷共生、与创意共存的生活方式。

  打破常规 让新旧对话

  当“机器换人”成为新趋势,陶瓷行业也不例外。在景德镇,率先掀起这场变革的,是“90后”吕雅婷。

  作为一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企二代”,她刚接手企业,就做出一件让老师傅们瞠目结舌的事:带队赴广东、湖南,引进了自动精雕机、喷砂机、利坯机……几乎投入公司全部资金。

          

  吕雅婷正专注地检查半成品玲珑瓷,以确保成瓷的合格率。受访者供图

  引进新技术后,她家的瓷厂出现了一道奇特风景:一边是老师傅们静坐于坯房,手工拉坯、上釉;另一边则是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臂精准而高效地工作。两边的工人时常就“产量”还是“艺术”争执不下。但在吕雅婷看来,她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两个看似对立的世界。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国陶艺家迈克尔·梅同样尝试在传统陶艺中加入现代技术,为此他带着3D打印设备来到景德镇驻场创作。在梅的工作台上,一件大型陶艺作品初见雏形——3D打印制成的印章在陶罐上留下朵朵花瓣,釉彩流转间,灵动非常。

  “我原本以为景德镇会排斥新技术,也不怎么欢迎外人,没想到这里到处都有3D打印工厂,连村里都能租到设备。”梅感叹。这座古城的开放与包容,让他决定留下来继续实验与创作。

  在过去,异形陶瓷受制于工艺局限,不仅耗时费力,效果也常不尽如人意。而3D打印极大拓展了制瓷的可能性与效率。如今,梅不仅在这里持续创作,还开设课程,分享他的技术与理念。

  “我们不能一味回归传统,也不能全盘否定机械。”吕雅婷与梅理念相近。她投入重金与设计师合作,推出陀螺杯、不倒杯等创新产品,市场反响热烈。去年,企业销售额突破一亿元。

  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古老的景德镇陶瓷产业正在焕发新活力。

  在景德镇邑山瓷业有限公司,七条从德国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成型到脱模的全流程生产,效率是手工的三至四倍,良品率也显著提升。不到五秒,一只泥坯杯顺利下线。而在旁边,手绘师傅正以毛笔勾勒青花纹样。

  “机器与匠人各有分工,所以才能生产一万只器型相同却画面各异的主人杯。”企业负责人包义介绍,企业年产量达7600万件,年产值15.2亿元。

  跨界“出圈” 超越不可能

  一款陶瓷Molly玩偶,单价1.4万元,全球限量199个,上线即刻售罄。这是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与景德镇瓷企的首次联名。

  由于Molly“头重脚轻”,高温烧制时极易塌陷,生产了2000个,成品率只有10%。“这次跨界成本很高。”35岁的辰天陶瓷总经理许婉坦言。她来自制瓷世家,却选择与潮玩合作。

          

  许婉手捧新设计的潮流新品。受访者供图

  历经两年试验,二十多次打样,他们未收取任何前期费用。“我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新方式认识景德镇。”许婉说。

  陶瓷,正在这里与潮玩、流行音乐、西式美食甚至更广阔的领域发生碰撞。

  环抱御窑厂遗址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千百年来一直是景德镇老城的核心。古韵悠长的里弄串联起不同时空,既有保存完好的民国宅院,也有国际艺术家工作室。

         

  年轻游客在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新华社记者刘金海 摄

  在这里,一栋由50米高烟囱和玻璃房构成的奇特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一家咖啡馆,墙外便是沉睡多年的明清窑址。

  “古老的窑址旁,能喝到最西式的咖啡。”有喜欢陶瓷的杭州游客周五下班后专程乘高铁赶来,只为点一杯招牌冷萃,品尝间能注目窗外陶瓷古迹。这里不仅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打卡地,也吸引众多外国艺术家驻足,他们将作品陈列于此,让咖啡馆化身为一座流动的艺廊。

  许多年轻人因瓷而来,却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超越陶瓷的广阔天地。仿佛在这里,没有“不可能”,只有“还没尝试”。

  当夜色降临,陶溪川的露天舞台亮起灯光。一群“00后”年轻人手持麦克风,对着台下举起手机的观众纵情歌唱——他们是“分贝路演团”,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单场演出能吸引超过十万观众线上线下观看。

         

  “分贝路演团”在陶溪川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景德镇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工作环境‘班味’不浓,很吸引我。”“00后”音乐老师陈明轩原在互联网大厂写歌,因一次演出合作选择留下。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陶瓷文化是我们的根,是吸引力的核心。但人才,才是让这一切生生不息的关键。”他们的目标,是不断延伸陶瓷的文化边界,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年轻人愿意扎根、敢于造梦的栖息地。

  有人说,景德镇不仅始终不老、而且日益年轻的秘诀在于,它懂得与时间相处,既守护岁月的沉淀,也拥抱变化的浪潮。它不是一座被封存于博物馆的古城,而是一片始终“呼吸”着的文化土壤,老匠人在这里传续技艺,年轻人带来新思维,国际艺术家为其注入全球视野。

  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景德镇已然找到了自己的青春秘方。(记者:赖星、黄浩然;参与记者:陈毓珊、陈璞、朱雨诺、张东阳)

【作者: 】  【发表时间:2025/9/2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